“半马”亚军“小顽童”还会后空翻 人形机器人“后浪”翻涌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赵语涵

2025-04-21 16:23 语音播报

经济

刚刚过去的周末,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引发广泛关注。所有参赛机器人选手中,萌萌哒的“小顽童”勇夺亚军。这个身高仅1.2米的机器人除了稳定奔跑,还能完成连续后空翻的高难度动作,之前已经凭借运动才艺线下线上吸粉无数。

记者获悉,“小顽童”机器人来自北京未来科学城一家年轻的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松延动力。记者近日走进这家企业,与公司创始人、技术高管对话,从这一创新样本,感受人形机器人产业内“后浪”翻涌的创新活力。

银河soho的广场上,小个子机器人N2迸发出“大能量”,只见它微微曲膝,灵巧地纵身一跃,眨眼间便完成一个后空翻,双足稳稳落地。落地后,机器人迈着小碎步微微调整了一会儿,紧接着再次上演一个后空翻……“在银河soho拍摄的当天,我们一个长镜头拍到了连续7个后空翻。”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自豪地说。

后空翻、单脚跳、舞蹈、格斗……从闯出名气的波士顿动力、宇树科技,到年轻的“后浪”代表松延动力,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企业争相“炫技”,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究竟有何意义?在姜哲源看来,解锁这些难度动作的背后,是人形机器人精密控制能力的不断提升。“后空翻,对于正常人类来说也是一个很难的动作,一般人做不了,做不好还容易受伤。要完成这个挑战,对于我们团队而言,要经历算法、硬件、结构、电气等全方位的磨炼。”

完成这一难度挑战用了多久?答案是仅仅三周。“一周仿真训练,一周真机训练,最后一周实景拍摄。”松延动力算法负责人崔文昊透露。高效并不意味着过程一帆风顺。“事实上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点。”崔文昊举例:“一开始,我们用人类的动捕数据训练机器人,发现这种高速、爆发力强的空翻动作用真人的数据效果并不好。”于是,团队用算法重新设计了机器人的空翻数据进行训练,成功率仍不高。最后,团队采用了新思路,将空翻动作逐帧分解,细化成100多个具体动作数据教给机器人,这才让机器人学会了后空翻。

此前,少数人形机器人公司虽然解锁了空翻技能,但从未实现长镜头拍摄的连续空翻。“连续空翻,要求机器人在空翻后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调整能力。”崔文昊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超绝”稳定性,团队不断给N2机器人“上难度”,比如在不平坦的地面训练,以及在空翻和落地过程中,随机给予一定的力,测验机器人的调整能力等等。

三周解锁被行业内誉为“地狱级难度”的空翻动作,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松延动力这家初创公司小步快跑、追求高效的气质。采访中,无论是有着清华学术背景、从实验室走向创业的年轻创始人,还是公司几乎一水儿“95后”的技术团队,都洋溢着痴迷创新的极客精神。“在我们这儿,攻克一个项目都是以天、以周计时,很少要用到‘月’这个单位。”公司备战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调适时间也只有两三周,但崔文昊觉得这个节奏“刚刚好”。

为了帮助“小顽童”取得更好成绩,松延动力对N2机器人的腿部结构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强化材料与轻量化设计相结合,在确保稳定性的同时显著降低运动损耗。特别是通过穿着专业运动跑鞋,有效缓冲了足部冲击,提升机器人整体运动效率。

和冠欣  摄

近期,N2人形机器人已正式上市,其不仅在运动能力上有突出表现,售价也比同类机器人大幅下探,仅3.99万元。目前,N2已接到超过600台的订单,展现出这一年轻企业的商业化潜力。

“售价下探让人形机器人有机会进入教育、文旅,甚至个人消费品市场。”姜哲源介绍,目前,公司还在同步开发仿生脸机器人、灵活抓取机械手等产品,计划在文旅、导览以及个人消费等市场布局。“我们要做两三年内可以实现自我造血的公司,而不是靠一轮轮融资过活。”展望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前景,姜哲源信心满满。

松延动力研发的N2机器人。赵语涵摄

行业观察:

穿越“泡沫”周期需锻造硬实力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春晚上的机器人热舞,让具身智能在今年开年迎来高光时刻,赛道持续升温。

投中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融资事件数已达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像松延动力这样的行业后起之秀,不久前也宣布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投资方除华强资本、彬复资本外,松延动力还成为昌平区星科创投基金正式启动后的首个直投项目。

行业“人声鼎沸时”,也有不同声音带来冷思考。近期,有知名投资人宣布批量退出具身智能行业,曾经估值达200亿元的机器人明星公司达闼甚至传出面临生存困境的消息。具身智能产业是否存在过度泡沫化现象?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成本高企、良品率不足、实际落地场景有限等问题,难以撑起良性商业化路径。

作为“局中人”,姜哲源认为,大多新兴行业都曾经历发展的S曲线,会经历资本追逐、泡沫化、大浪淘沙等过程。“泡沫化之后,行业商业化路径日渐清晰,沉淀下的企业会再迎来高峰。”在他看来,企业能够穿越这一周期,最终留存下来,需要锻造自身硬实力,精准定位产品的实际落地需求和场景。



编辑:赵语涵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