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南门宿舍楼历史建筑群:“中苏结合”的建设风格
2025-04-22 11: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突出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

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北京研究制定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实施了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优秀案例。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建筑大学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本栏目精选部分优秀案例,旨在展现历史建筑之美,引导科学保护利用,持续推动新时代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20世纪50年代,以莫斯科大学为代表的苏联大学建设模式深深影响了全国高校的建设,于本时期新建的北京大学校园南部也沿用了“中苏结合”的建设风格,南部宿舍区基本采用了典型的苏联网格形设计模式。南门宿舍楼群主要包括16~27号楼。1952年建成的16号院(包括16号、17号、18号楼)已拆除,1952年建成的19号院(包括19号、20号、21号楼)和1954年建成的22号院(包括22号、23号、24号楼),先是作为中文系教师单身宿舍,后地理系、生物系、环能学院等教师也曾作宿舍使用。1954年建成的25号、26号、27号楼已改造为科学教研楼。

南门片区的宿舍楼群承载了许多老教授、学生的记忆,教师们在筒子楼成家立业,学生把这里作为北大记忆的起点(2012年前,北大新生开学时均在南门区域报到)。这里见证了北大迁入燕园后的重要发展时期。这里见证了20世纪50~70年代北大迁入燕园后的快速发展,有一定历史意义及时代特征。

该建筑群内的建筑建造精美,屋顶基本为传统中式做法,造型优美,与现代筒子楼建筑相互融合,和谐美观,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大屋顶建筑,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图 平面位置示意图

01

北京大学19号楼

北京大学19号楼位于北京大学南部,建成于1952年,主要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的单身宿舍,现为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在此居住过的中文系知名教授多达20余位,如段宝林、严家炎、杨必胜、张少康等。

图 南立面

图 西立面

19号、20号、21号楼三栋建筑围合成“U”形,三栋楼以连廊连接,形成中国传统三合院形式。19号楼为3层砖混筒子楼,楼内中间为过道,两侧则是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墙体由青砖一顺一丁砌筑,下碱墙水泥砂浆抹面,划水泥方格,混凝土过梁窗,青砖斗砌窗台,漆红木窗,木屋架,仿古卷棚硬山顶,屋顶饰垂脊,筒瓦布瓦披水,墀头、博风砖。入口雨搭建成仿四合院大门形式,青砖墙体、墀头、博风砖、灰机瓦坡屋顶。唐山大地震后,为加强抗震性,四周加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

图 屋檐

图 连廊

02

北京大学20号楼

北京大学20号楼位于北京大学南部,建成于1952年,主要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的单身宿舍,现为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在此居住过的知名教授有安平秋、严绍璗等。

图 雨搭

20号楼为3层砖混筒子楼,相比19、20号楼更高,楼内中间为过道,两侧则是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屋顶为木屋架,仿古卷棚硬山顶,屋顶饰垂脊,屋面筒瓦布瓦披水,布置有博风砖,屋脊上有墀头。墙面整体为清水青砖墙,一顺一丁砌筑,下碱墙为水泥砂浆抹面,上面划水泥方格。混凝土过梁窗,青砖斗砌窗台,漆红木窗。入口雨搭建成仿四合院大门形式,青砖墙体、墀头、博风砖、灰机瓦坡屋顶。

图 屋檐

图 立面装饰

03

北京大学21号楼

北京大学21号楼位于北京大学南部,建成于1952年,主要作为北京大学教师的单身宿舍,现为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在此居住过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朱善璐,知名教授钱理群、钟元凯、曹文轩等十余位。

图 北立面

21号楼为3层砖混筒子楼,楼内中间为过道,两侧则是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墙体由青砖墙一顺一丁砌筑,下碱墙水泥砂浆抹面,划水泥方格,混凝土过梁窗,青砖斗砌窗台,漆红木窗,木屋架,仿古卷棚硬山顶,屋顶饰垂脊,筒瓦布瓦披水,墀头、博风砖。入口雨搭建成仿四合院大门形式,青砖墙体、墀头、博风砖、灰机瓦坡屋顶。

图 雨搭

图 连廊

04

北京大学22号楼

北京大学22号楼位于北京大学南部,建筑风格以“中苏结合”为主。此楼建于1954年,曾作为北京大学教师生物系、地质地理系教师的单身宿舍。潘文石、周一星、胡兆量、黄润华等教授曾在此居住。

图 南立面

图 东立面

22号楼与23号、24号楼一起采用中国传统三合院形式成组设计。与北侧19号、20号、21号楼布局基本相同,建筑风格更偏向中式,建筑屋顶、檐部中式做法更为考究。22号楼为3层砖混筒子楼,楼内中间为过道,两侧则是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墙体由青砖一顺一丁砌筑,下碱墙水泥砂浆抹面,混凝土过梁窗,青砖斗砌窗台水泥抹面,漆红木门窗,钢筋混凝土屋架,传统中式硬山顶,布瓦筒瓦屋面,布瓦正脊两端塑鸱吻,垂脊饰鸱吻,筒瓦布瓦披水,墀头、博风砖、花岗石双层挑檐石,檐部木椽、连檐、瓦口漆红,木望板。入口雨搭建成仿四合院大门形式,青砖墙体、墀头、博风砖、筒瓦布瓦屋面。两山面位置有装饰屋檐,下部入口为混凝土半圆拱门,二层设计海棠芯栏板望柱栏杆。

图 入口装饰

图 木构件

05

北京大学23号楼

北京大学23号楼位于北京大学南部,建筑风格以“中苏结合”为主。建于1954年,主要作为北京大学教师的单身宿舍。在此居住过的知名教授有陈松岑、袁行霈、杨贺松等。

图 东立面

图 立面装饰

23号楼为3层砖混筒子楼,楼内中间为过道,两侧则是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建筑为钢筋混凝土屋架,传统中式硬山顶,布瓦筒瓦屋面,布瓦正脊两端塑鸱吻,垂脊饰鸱吻,筒瓦布瓦披水,墀头、博风砖、花岗石双层挑檐石,檐部木椽、连檐、瓦口漆红,木望板。墙体整体为清水青砖墙,一顺一丁砌筑,下碱墙水泥砂浆抹面。立面混凝土过梁窗,青砖斗砌窗台水泥抹面,漆红木门窗,入口雨搭建成仿四合院大门形式,青砖墙体、墀头、博风砖、筒瓦布瓦屋面。两个山墙面的三层位置设计有仿古的装饰屋檐,二层位置设计有海棠芯栏板望柱栏杆,入口处为混凝土半圆拱门。

图 屋檐

图 雨搭

内容来源:《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仅供学习交流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