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人为什么对中国好感度高?华人学者:我们强调眼见为实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实习生 范书晴

2025-04-22 12:07 语音播报

热点

中国领导人时隔12年访问马来西亚,两国宣布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两国领导人在两年时间里五度互访,中马关系之密切引人注目。

与此同时,中马民间往来也十分热络。互免签证后,两国2024年人员往来近600万人次,一举超越疫情前水平。马来西亚一份民调显示,77%的马民众对中国有好感,这让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感到十分欣慰。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武吉免登商业区。 新华社发

中马关系为什么这么好?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经济学教授林福炎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中马在经济上高度互补,是“天生的伙伴”。中国需要马来西亚丰富的自然资源,马来西亚也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吸引中资带动就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四分之一的华人群体很好地传承了华语和华人文化,也使马来西亚人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不感到陌生。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高度重视马中关系。在国际场合谈及中国时,他也常常发出公正客观的声音,例如批评西方国家存在“恐华症”。

林福炎指出,安瓦尔总理是一位十分务实的领导人,所倡导的“昌明经济”理念与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共赢潜力。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校长钟志强说,安瓦尔总理近两年多次访华,旨在向中国争取更多投资与合作机会。马中频繁互动,反映出两国关系的战略深化与高度互信,也体现了马来西亚在东盟内部的重要角色。此次中国领导人访问马来西亚,则象征马中关系进入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4月10日,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州的马东铁施工现场。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摄

东南亚是特朗普“对等关税”的重灾区。在钟志强看来,全球贸易危机下,马来西亚也正迎来机遇。与中国合作可以为马来西亚争取“东风压倒西风”的转机,中资有望部分替代受限的美资,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关税使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马来西亚应该积极拓展替代市场与多元化资本来源,减少对美国依赖,吸引寻求“中国+1”战略的外资企业,特别是在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自己喝过的水,才知道甜不甜。”谈到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积极正面的看法,钟志强说,马来西亚社会强调眼见为实而非人云亦云。无论是亲身前往中国,还是参与“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许多马来西亚人都亲眼见证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减贫脱贫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3月8日,观众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哪吒之魔童闹海》首映活动。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摄

此次访问期间,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互免持公务普通护照和普通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林福炎说,马来西亚人能够亲眼看到一个不同于西方媒体抹黑的真实中国,对中国的好感自然也会慢慢增加。加之美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国际热点问题上的表现,可见他们并非媒体所形容的“文明社会”,马来西亚在这方面看得很清楚。

马来西亚华人一直对本国完善而良好的华文教育体系倍感自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其他族裔青少年开始进入华校学习,成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备受关注的现象。

“其中一个因素是华文的经济价值提高了,这与中国的崛起密切相关。”林福炎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华文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不少中国企业赴马投资,对在中资企业工作的马来西亚非华裔民众来说,掌握华文是很大优势。此外,由于华人重视教育,华文学校普遍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特别是在数理方面。望子成龙的各族群家长希望子女能通过在华校学习,有更好的学业发展。

钟志强表示,马来西亚的华文热是“现实主义的选择”。当前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华文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在未来经济与文化竞争中占得先机的关键。特别是马来西亚与中国各领域合作日益紧密背景下,正所谓“学好华语走天下,不学华语靠人拉”。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