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18:08
春日的呼伦贝尔草原,冰雪初融,万物萌发。在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辉河湿地,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生态盛事正在上演——数以万计的候鸟如约归来,丹顶鹤舒展羽翼掠过碧空,大天鹅成群结队游弋湖面,白琵鹭的长喙在浅滩上拨动粼粼波光。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与草原牧民、湿地生灵共同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迎来候鸟迁徙高峰(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制图)
作为东北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关键节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春季都会迎来候鸟迁徙高峰。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已记录到丹顶鹤、东方白鹳、大鸨等40种迁徙候鸟,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单日迁徙峰值突破2000只。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翔集(央广网发 浩特勒 摄)
近年来,鄂温克族自治旗通过湿地补水、退耕还湿、生态移民等系统性修复工程,使辉河湿地面积恢复至9.8万公顷。如今,湿地核心区重现“雁鸭蔽水、鸥鹭遮天”的盛景,更成为全球丹顶鹤东部种群的重要繁殖地。
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翔集(央广网发 浩特勒 摄)
“湿地生态的改善,让候鸟有了更安全的家园。”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包智介绍,为守护这片迁徙“中转站”,当地通过建设生态围栏、投放人工鸟巢、开展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推动湿地进入良性循环。数据显示,今春保护区观测到迁徙鸟类2万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2种,二级保护鸟类56种。
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西麓,拥有我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当地通过实施湿地补水、退耕还湿、生态移民等工程,使辉河湿地面积恢复至9.8万公顷,重现“雁鸭满顷、鸥鹭翔集”的盛景。
候鸟翩跹的背后,是当地践行“生态优先”理念的缩影。随着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辉河湿地不仅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更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和生态研究者前来探秘。
记者:李春雪
摄影:阿木尔 敖志伟 敖丹 永平
鸣谢:鄂温克族自治旗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