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把工作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一季度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5%、与经济增长同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4月22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首都一季度经济形势解读新闻发布会。
市发展改革委综合处处长王育玲解读本市一季度经济社会运行总体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
回顾一季度,北京经济运行有哪些亮点?展望未来,又有哪些新部署?发改君为你划重点!
回顾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趋好
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趋好,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三个突出亮点。
亮点一:经济增长稳中有升
首都经济起步有力、开局良好、好于预期,成绩来之不易,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得益于各方面的努力奋斗。
政策支撑有力
加力落实中央逆周期调节政策,“两重”“两新”政策效能持续释放,首批7个“两重”项目全部开工,169个设备更新项目完成申报,项目储备规模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带动一季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9%和5.9%,消费者信心指数较上季度提高4.4点。
统筹发挥本市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社会等政策效能,一季度出台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等40余项市级政策,8支政府投资基金联合24家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政策整体效能持续显现。着力稳住房地产市场,加大土地供应,一季度成交11宗商品住宅用地、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5%;积极推动“好房子”建设,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首个落地示范项目在昌平亮相;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继续回稳,商品房销售面积由去年全年下降1.2%转为同比增长6.2%,其中纯商品住宅销售增长23.7%,二手房成交套数、面积均增长3成以上。
需求支撑有效
一季度,北京市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摆在经济工作非常重要的位置,取得了明显效果,需求对经济的支撑保持稳定。
消费加快结构转型,文商旅体联动融合发展成为消费升级新动能,21家单位获批开展文化文物改革试点,更好满足民众文化消费需求;工业旅游、中轴线游学、十大花海等一批旅游线路陆续发布,王府井商业街区和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获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举办大型活动158场,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首展,成功举办北京时装周,短道速滑世锦赛时隔20年再次回归北京;入境游持续火热,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89.1万人次,同比增长61.3%。一季度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4.7%,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8%,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正在举行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同步开启了“北京电影生活节”活动,着力打造“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去旅游”“电影文创嘉年华”等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场景,利用“小票根”撬动“大市场”。
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一季度在设备购置投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投资结构持续向优,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8.9%,服务民生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2.3%、社会领域投资增长30.4%。
出口延续增长态势,出口抗压前行,质量有效提升,实现增长2.2%,其中汽车、医药出口分别增长56%、5.8%。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381.7亿元,占比60.9%、较去年同期提升4.2个百分点。
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北京市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服务,打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北京服务”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擦亮,推出中小企业服务地图,首批助企合规发展服务站揭牌,全国首个全程网办跨省迁移登记企业落户北京。持续深化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无事不扰”企业达23.1万家。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一季度全市新设企业6.3万家,同比增长超2成。成功举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北京之夜”活动和2025年“投资北京”大会,一季度“服务包”企业困难问题解决率98.8%,“服务包”企业新增落地重大产业项目183个,新设机构131家,上市企业3家。
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推进,4家外资企业获批增值电信业务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落地,入境免签外国自然人注册公司手续缩短到1个工作日。科技创新领域对外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美敦力在华首个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辉瑞北京研发中心落户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全国首单“商业规模批次”产品进口落地北京,首趟中亚班列正式开通,大兴机场综保区国际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投用。
协调发展全面推进
5个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部印发实施,各区标志性项目进展顺利,儿童医院亦庄新院区、昌平区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房山区山姆会员店等市级重点项目实现开工,顺义区新国展一二期实现联动运营,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揭牌成立。
京西地区着力推动“两园一河”区域提质升级,永定河旅游观光火车等项目加快推进,首钢园煤仓改造项目开工。
出台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百千工程”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创建。
一季度全市支援合作项目开工率67%、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
亮点二:创新发展势头强劲
北京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链产业链对接更加顺畅。
科技创新优势加速转化
率先整合设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验收,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出光并开展带光联调。精心筹备举办中关村论坛,集中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揭晓100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促成签约金额810亿元、比去年增长20%。出台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一季度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长9.2%、高于去年同期3.7个百分点,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两个子行业分别增长13.2%和17.5%。
优势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0.1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6.1%和10.4%,行业占比均有提高。电子和汽车两个高精尖行业增长最为迅速,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8%、17.2%。金融业的主力支撑作用更加稳固,一季度增加值增速8%、高于去年全年0.4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北交所新上市企业3家,日均交易额284.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总市值突破7000亿元、年初以来提高了34.4%。
数字经济势能持续释放
在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备案大模型128个、全国领先;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投入运营,构建首个国产算力场景验证平台;发布首批数据流通交易领域3项地方标准,累计推动59家企业通过国家数据出境安全评估、224家企业通过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一季度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2%,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3%。
绿色经济创新发展提速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获批,北京绿色交易所成交首批新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139万吨、成交额约1.1亿元;新型储能电站应用示范区启动建设,本市首座生物质绿氢中心开工;全市绿色工厂累计建成212家,绿色企业比例达到18%。
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明显加速
京津冀技术市场协同创新联合体成立,协同创新承载中心正式运营,1-3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1105项,成交额111.8亿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顺义)开工建设;京津冀生命健康等国家级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实施,生命健康集群企业超过6000家、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
亮点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均为4.1%、保持较低水平。特别是面临今年29.4万人的高校毕业生新高,举办了“中关村百校联盟”高校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系列活动,试点建设一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市区有关部门联合各类企业、单位全力以赴促进大学生就业。
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
以“老老人”“小小孩”为重点的养老育幼服务保障持续推进,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216张家庭养老床位加快建设;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4个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完成建设。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季度实施了587条背街小巷治理,出台轨道交通站点接驳优化提升行动计划,在城六区通过新建和错时共享方式新增停车位13867个,推动了30处郊野公园升级打造林下空间新场景,一季度全市PM2.5平均浓度30.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4%。
接诉即办持续推进
纪录影片《您的声音》让人感慨而振奋,反映了市民的大事小情各有各的诉求且件件重要,也体现了政府为民解难虽件件不易却依然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1-3月12345市民热线诉求解决率97.36%、满意率97.76%,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8和1个百分点。
城市运行安全平稳
通过规范施工动火作业等“小切口”专项治理实现重大危险源动态“清零”目标,特别是4月中旬平稳渡过10年一遇的极端大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效能经受住了检验。
展望未来|六大专项行动,稳住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今年外部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美国加征关税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贸易往来秩序和跨国投资信心,外部冲击对经济运行影响不确定性增大,同时消费恢复基础仍不牢固、经济结构升级还需加速。但也要看到,国家对外部冲击已经作了充分预判,北京市对美贸易依赖度较低;高精尖重大项目落地放量,龙头企业保持前进势头,腰部企业持续发力,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落地,“五一”、端午等小长假以及北京电影节等重大活动举办将拉动消费升温,保持经济稳定运行有基础有条件。
展望二季度和全年,“稳”是关键,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底气,北京市政策“组合拳”将持续加力、更加给力,将更加努力做好政策的主动精准送达,加强与市场互动交流,让市场充分了解和用好政策,使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惠及群众企业。二季度,北京市将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向发力,提振消费、促进投资互促互进,稳住存量、引育增量统筹推动,改善民生、安全发展协同保障,扎实实施好六大专项行动,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稳住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稳定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以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需求提振行动
扎实推动“两重”“两新”政策持续显效,不断充实完善扩内需政策工具箱,培育更富有活力的内需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增强应对主动性。
消费领域,出台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优化消费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打好促消费政策“组合拳”。持续挖掘文商旅体娱消费潜力,填补优质服务性消费供给缺口,利用春季花卉观赏期,高质量组织好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办好国际花园节、平谷桃花节等系列活动,发展文创、餐饮、国潮、花艺等“赏花经济”;结合“五一”小长假,举办2025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等多项文娱活动;精心设计“漫步北京”“游北京·看中国”等过境免签旅游产品;办好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北京站)、环北京公路自行车赛、世界女子排球联赛等高品质赛事。
投资领域,压茬推动二季度160项市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重点项目早投尽投高效投,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大力度支持新动能培育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产业投资引进和落地保障。建立商品住宅项目周边配套设施承诺兑现奖惩机制,加快完善居住配套设施,推进区域综合性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建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出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3.0方案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方案,加快制定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第二批负面清单。积极筹备第三届跨国药企北京行圆桌会、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活动,提升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服务企业应对关税挑战,跟踪分析美加征关税政策对进出口企业影响,制定针对性支持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改革攻坚行动
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驰而不息改善营商环境、深化为企服务、优化政府审批,支持民营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更加突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包”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强化行政检查计划任务管理,试点“综合查一次”,加快制定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清单。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国有企业积极探索布局创新业务,更好服务和融入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通过企业“服务包”“直通车”等多渠道,形成央地、市区和各部门共同解决民营企业问题的服务矩阵。
产业升级行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积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国际绿色经济“双标杆”城市,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巩固高精尖产业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产能提升;实施北京医药创新公园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构建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全力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引领高地,推动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落地与能力提升;加快集聚机器人领军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深入开展京津冀跨区域强链延链补链,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各区域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平台,推动中关村示范区政策向京津雄重点园区延伸覆盖;动态更新产业链图谱,联合发布“卡点”攻关榜单,推动新能源汽车、氢能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贯通。
打造“双标杆”城市,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社会事业深度融合,政府各部门积极推动开放数据、场景,服务人工智能企业在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应用,加快明确政务系统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标准、审批流程和管理规范,有序推进大模型在高频政务场景接入部署。扎实推进绿色先进能源与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稳步扩大外调绿电规模;推动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大力度建设智能工厂、绿色工厂。
引强育新行动
充分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和营商环境优势,进一步突出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引强”助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以“育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大力提高招商引资质效,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招商,做好重大项目、标志性外资项目和高潜项目落地服务;积极对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争取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在京落地,联动社会资本,做好基金招商。
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成果转化落地,启动建设海淀、昌平、房山3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承载区,打造标杆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在中关村各分园组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推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多措并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健全北京证券交易所企业上市服务工作机制,做好创新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在京生活发展,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等政策,营造让青年人才敢试敢干的创新环境;率先在海淀、经开区开展保障型青年公寓建设试点,为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才提供价格优惠的青年公寓。
民生改善行动
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朝着老百姓所需所盼的方向发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更大力度稳就业,办好春季大型现场招聘会,搭建企业与人才精准对接的桥梁,挖掘更多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岗位;出台加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系统全面推进稳就业工作。
加强城市治理,深入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加快实施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生态项目,推动二环绿道畅通,建设花园城市。大力推进TOD模式,围绕丽泽商务区站、新龙泽站等站点打造轨道微中心。
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做好二季度重点文体娱乐活动及“五一”小长假期间的保供稳价以及安全、交通、城市运行保障,积极应对春季多风少雨天气,有效防范各类火灾事故发生,提前做好夏季防汛准备。
能力建设行动
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投资促进等工作培训,不断提高服务市场主体的能力水平。做好经济宣传,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宣传和政策解读,推出“民企显身手 奋进正当时”大型主题宣传采访活动,打造多维宣传矩阵,讲好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切实增强在京发展信心。
一季度,宏观政策加力实施显效,优势领域、新兴动能共同发力,全市经济延续回升向好势头,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下阶段,将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持续释放政策效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