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15:32
暮春时节,江南的竹林,新笋破土,山岭之上,茶香扑鼻。花信繁忙,耕织采桑。三万六千顷太湖之水,浸淫着沿岸的风土,这一片文化江山莫如脊梁,扛起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苏东坡到文徵明的书法大旗,让陆羽从这里扬名,韦应物留下绝唱。
感谢那些流转至今清晰可见的书家大作,在笔迹中告诉我们,他们曾经一样迷恋江南。
江南的范围很广,沿水路而下,处处值得停留。然而此篇,我们环太湖一圈,就把南方的温软古雅体验足了,来一个浓缩版下江南。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几乎没有另一个地方可以把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权威的书法大腕儿串联在一起——王羲之在北岸的无锡生活了很多年,颜真卿在南岸的湖州为官十年,苏东坡在西岸的宜兴置地,文徵明在东岸的苏州养老……无论从哪个城市开始,自驾游走走停停,历史的长风吹到每一个古镇,周铁、阳羡、南浔、震泽、木渎、光福……只要愿意停留,每一处都能以饱满的故事吸引我们,在水边的茶舍品一品雨前茶,在老街的文房店浏览名帖,在半山的竹海小筑沉湎半日。
春风啜茗时
谷雨刚过,名帖里的阳羡茶是让人领略地方文脉的重要打卡项目。阳羡今属宜兴,西南的丘陵是种茶的好地方,茶圣陆羽让阳羡茶从乡野走向庙堂几乎是一朝之事,《茶经》一经帝王认可,阳羡的茶立即称为贡茶。紧接着,茶仙卢仝用“一碗润喉吻,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行……”淋漓尽致地把饮茶后的兴致描述到位,这位北方人对于南方来的贡茶也一样爱慕:“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一边饮茶,微微发着轻汗,一边研墨写诗,茶香浸润的春天,醉在春风里。可以想象,湖光山色之间,一片肥沃的田野,背倚连绵的小山,山岭之上茶树繁茂,这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栖居地。难怪苏东坡在《楚颂帖》中提到自己想要归居于此,把全家老小安置在这个神仙地,数次在阳羡小住,已经让他乐不思蜀。元丰七年(1084),他写道:“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乐死。’殆非虚言。”此时刚从黄州调离的东坡前往汝州任职之前,曾客居于阳羡,同年进士蒋之奇、单锡热情地为苏家张罗置田筑屋,主雅客勤,从熙宁年间开始,苏东坡十几次到访阳羡。他觉得王羲之说的对,应该在归西之前被快乐所包围。于是设计买地,怎样种橘树三百棵,发挥他的园艺特长,同时,更能经常喝到阳羡茶。“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在诗中,东坡说茶要阳羡茶,水要惠山水,他还有宜兴的提梁壶鼻祖一说,“茶、水、壶”遂而称为江南饮茶三绝。每每提及阳羡,都表达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有史记载,他在蒋之奇的帮助下,在黄墅村步田的时候,买了曹家村200亩土地,之后数年苏家都依赖这片田地支持生计。然而,梦想中的期待随着频繁的迁调化为泡影,东坡最终并没有在阳羡终老,在从儋州北归途中客逝常州。如今的东坡书院算是给他圆了梦,也让太湖西岸的人民把这位大文豪的风采留驻于此。
宋 苏轼《阳羡帖》纸本行书 27.5cm×22.6cm 旅顺博物馆藏
释文: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不论唐宋的烹茶方式和如今有多么不同,饮茶都是待客之礼、解忧“良药”,“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茶一到,心境都不同。明代饮茶方式和如今很相似了,芽片被滚烫的水冲泡开,粒粒悬垂。唐伯虎在阳羡吴家会馆客居,品尝着雨前茶,感激主人吴仕的款待,享受着“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阳羡茶”的“四美”俱全的时光。
明 文徵明《煮茶诗》
纸本60cmx113cm 南京博物院
释文: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地垆残雪后,禅榻晚风前。为问贫陶谷,何如病玉川。右煮茶 徵明
耕田采桑忙
太湖南岸,湖州自古就是丝绸重要的产地,古称吴兴,经济地位一直被帝王看重。这一片地势西南有丘陵,东北是平坦的湖泽平原,大片的竹林掩映着村庄,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劳作者躬身勤耕,读书人倚窗吟诗,采桑女挽枝摘叶,文人画中的生活场景似乎就取材于此。颜真卿曾在湖州为官十年,他积极恢复六朝遗迹,并集合陆羽、皎然等大咖整理《韵海镜源》,如今还遗留有二十余处碑刻铭记。这十年间颜楷集大成而至醇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书家。并且他勤于理政,绝水患有功,留下了《湖州帖》,让后世从帖中读到了他为民殚精竭虑的焦灼。这片土地的“岁月静好”从古就赖于地方官的“负重前行”,他们带领百姓一边抗旱一边防涝,才得以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苏东坡在元丰二年(1079)四月曾知湖州,到任就马上疏通河道,解决涝灾,百姓十分爱戴他。以东坡先生的影响力,他一到来就吸引了苏门四学士纷纷到访,这里发生的文人雅集举不胜举。然而湖州任职中就遭遇了突如其来的乌台诗案,成为人生一大分水岭。
唐 颜真卿《湖州帖》(传)手卷纸本 墨书 27.6cmx50.2cm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口抚,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
从小在湖州读书的赵孟頫可谓一张城市名片,一曲家乡赞歌《吴兴赋》传世七百余年。在如今的湖州仍有莲花庄、赵孟頫祠堂等多处遗迹可供后世拜谒。延祐六年(1319),赵孟頫因夫人病发,得旨返乡。然而管夫人不幸在途中于舟中去世,赵氏父子护柩回到吴兴。家乡的风土扑面而来,回想共同在这里生活的点滴,悲戚难当。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部分赵孟頫尺牍都是这一段时期写下的,他与高僧中峰和尚倾诉着自己在梦中想念夫人的伤痛,斯人逝去犹如失去左膀右臂,甚而语无伦次。吴兴记忆,在赵孟頫心里细密如织,这片养育他的水土简直是天上人间,浓浓的感情都洋溢在自撰自书的《吴兴赋》书法长卷里。这幅于大德六年(1302)书写的行书作品,通篇韵致清雅、章法整饬,偶尔间草书,笔法婉熟、体势舒展,为家乡写赞歌,赵雪松可谓不惜余力。文化渊源“前有王、谢、周、虞,后有何、柳、颜、苏,风流互映,治行同符”,风水宝地“土地之所生,风气之所宜,人无外求,用之有馀。”江南富足,唯吴兴一地便可诠释,更何况这里重视教育,兴办学堂,文风鼎盛,让人嗟叹!在赵孟頫书写的《耕织图诗》中,江南四月的风貌跃然纸上。他的书法就是暮春旅行的散文诗,和轻松愉悦的气氛相得益彰。
元 赵孟頫《吴兴赋》282.95cm×25.8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猗与休哉:吴兴之为郡也,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者三百里。曲折委蛇,演漾涟漪,束为碕湾,汇为湖陂,泓渟皎澈,百尺无泥,贯乎城中,缭于诸毗,东注具区,渺渺漭漭,以天为堤,不然,诚未知所以受之,观夫山川映发,照朗日月,清气焉钟,冲和攸集。星列乎斗野,势雄乎楚越,神禹之所底定,泰伯之所奄宅。自汉面下,往往开国,洎晋城之揽秀据实,沿流千雉,面势作邑。是故历代慎牧,必抡大才、选有识。前有王、谢、周、虞,后有何、柳,颜、苏,风流互映,治行同符,皆所以宣上德意,俾民欢娱。况乎土地之所生,风气之所宜,人无外求,用之有馀……
晴雨读书天
太湖周边的城镇,完全不可能用几个标签就道尽风流。你不得不感慨,琴棋书画、笔墨纸砚、丝竹管弦融进了江南人的生活日常里。东岸的苏州,文脉更为厚重,经济文化地位都非常重要,以至于唐朝时期,在苏州任职的大人物就有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宋朝有范仲淹,不是大文豪都不敢来苏州当官,他们随口一吟咏,苏州情怀就风靡九州。而苏州又是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的家乡,他们毛笔一挥,吉光片羽都成千古绝唱。
江南的文脉,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融汇发展到一个高潮,又一直昌盛至今,这里盛产读书人,各种书院林立,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据考,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状元都来自于江南。可以想象各家各户的孩子,自幼开始识文断字、诵读经书,修齐治平的理想代代相传。文徵明科考并不如意,官当得不大,书画史上却记录下他“勤奋”的典故。因为科考字写得难看而未被录取,于是狂练书法,成为一代书家,直至耄耋之年仍每天书写,临终前仍笔耕不辍,最终“置笔端坐而逝”。他的家庭教育也是典范,儿子文彭、文嘉也是书、画、印三绝,孙子文震亨写下了《长物志》。文彭的草书继承父亲的精髓又融合了孙过庭的笔意,笔法劲健、韵致潇洒,相比之下显得更无拘无束,可谓青出于蓝。
除了去周庄、同里古镇吃茶用饭,别忘了苏州博物馆是必须要花时间去的,在这里可以看到的书画精品真的太多,吴中大家全都看遍,沉浸一天不枉此行。
明 文彭《春雨》 纸本 草书 册页
春雨阴
明 文彭《春雨》 纸本 草书 册页
阴十日余,苔
明 文彭《春雨》 纸本 草书 册页
封曲径掩
明 文彭《春雨》 纸本 草书 册页
精庐。泥深
明 文彭《春雨》 纸本 草书 册页
门外无车
明 文彭《春雨》 纸本 草书 册页
马,自向山斋
明 文彭《春雨》 纸本 草书 册页
理旧书。文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