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18:31
豆瓣网站有个“厌蠢症”小组,近三个月内组员激增,引发关注。小组成员吐槽话题,诸如同事算不清Excel、朋友看不懂导航、父母学不会扫码点单等。
“厌蠢”情绪的爆发,惹得议论纷纷。有认为是效率至上主义导致的人情冷漠,有认为是“厌蠢本质乃厌己”的自嘲,有认为是暗示个人的智商优越感,又有认为是环境艰难、包容度变低的时代心病。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寓意诗》的第五首。诗中所言的“蠢”字,本义与春虫相关。
据《古代汉语词典》,“春”本就有chǔn的读音,通作“蠢”,义为“振作”。如《礼记》载:“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再如《汉书·律历志》载:“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蠢”字描述的是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
成语“蠢蠢欲动”,原义是形容像虫子一样的蠕动。“蠢”字下部的两个虫,本身就是一个汉字,读作kūn,即虫类总称,后来多写为“昆虫”。
《隋书》中言“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天地间的自然变化,也就是“蠢萌”了。
从字面意义上看,“蠢”象征了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没来由惹人厌烦。而“蠢”有了“愚蠢”的意思,也是替别的字背了锅。
除“蠢”之外,“愚”“笨”“傻”“痴”这些字,也都未必是不聪明的意思。“蠢”不简单,不可轻视。
一个“蠢”字值10万
2016年10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破译甲骨文的“悬赏”公告,一个字奖励10万元。学者蒋玉斌凭论文《释甲骨金文的“蠢”》获得奖励,一个“蠢”字赢得10万元。
“屯”是“春”的声符,“春”是“蠢”的声符。据蒋玉斌考证,汉隶之前,“春”的字形中都有表示木之初生的“屮”部符号作为形符,以及兼作声符的“屯”字。“春”从“屯”声,据《说文》,“屯象草木之初生。”春季万物萌动,因此“春”字就又有了“动”“乱”的意思。
蒋玉斌识别出的甲骨文未解字形,是“屯”字,释义为蠢动的“蠢”。
先秦史书上,如《墨子》的“蠢兹有苗”、《尚书》的“蠢殷”、《诗经》的“蠢尔蛮荆”、清华简《说命》的“蠢邦”等说法,都是带有贬义的表达方国动乱的意思。
在古代典籍中,记述蛮夷侵扰、边境动乱时,多用“蠢”字。以魏晋时期为例,“蠢”字作动或妄动之义,仍然占了绝大部分,而表述“愚笨”意思却很少。如《三国志》中出现六处“蠢”字,都和蛮夷相关。如“方今并凉骚扰,西戎蠢叛”“吾以蛮夷蠢动,不称职故还耳”“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等。
谈及“蠢”字,不得不谈另一个字——“惷”。在古代文献中,“蠢”和“惷”普遍通用。《左传》中有“王室日惷惷焉”一句,“惷惷”指动荡不安的样子,据清代段玉裁考证,后来的版本都写作“蠢蠢”。
不可一概而论。在《西游记》的世德堂本、李评本、证道书等各古版本中,“蠢”字均写作“惷”,而这很可能是错别字了。
可能为“憃”背了锅
“蠢”字为什么变成了“愚蠢”?或许因为认错字了。
都是“憃”(chōng)字惹的祸。据《辞海》,“憃”释义为愚蠢,并举例《淮南子·本经》:“愚夫憃妇,皆有流连之心,凄怆之志。”“愚夫憃妇”如今多见写作“愚夫蠢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有一句“蒙蒙昧昧,憃若游魂”,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写作“惷”或“蠢”。
学者杨明明据此撰文考证,“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典籍所见的“惷”字多为“憃”之讹字,而具有动乱义的“惷”,在文献中都写作作“蠢”。
“惷,乱也”的解释,仅见于《说文》及历代字书中,找不到文献用例。“惷”与“蠢”本无愚义,只是隶变后,“惷”字才渐与“憃”字混淆,因而误承了“憃”的愚笨义。
先秦时“憃愚”常连用。如《礼记·哀公问》“寡人憃愚冥顽”。辽代僧行均著《龙龛手鉴》中载:“惷,俗;憃,正。”二字很可能在唐代以后,俗写已经辨识不清。《西游记》中把“蠢”写作“惷”,就是一例。
“蠢”字变蠢了,只是背了“憃”的锅。杨明明列举了古代典籍中误写的例子。
《韩非子·忠孝》。“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周勋初《韩非子校注》作“悗密惷愚”,而四部丛刊本的《韩非子》则作“憃”。
《论衡·自然》。“时人愚蠢,不知相绳责也。”但四部丛刊本《论衡》中“愚蠢”写作“愚憃”。
扬雄《法言》。“或曰:《易》损其一也,虽蠢,知阙焉!”四部丛刊本《法言》同样写作“憃”。
“笨”字本义也不蠢
学者汪维辉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专门讨论了“愚”“痴”两字的历史演变:“说人愚笨,汉语有一系列形容词,上古多说‘愚’,东汉魏晋南北朝主要说‘痴’,今天普通话则说‘蠢、笨、傻’等。”
先秦时期表示愚笨义多用“愚”,并无“蠢”“笨”的用法。
“笨”和“蠢”一样,本义都不是“愚蠢”。《说文》释:“笨,竹里也。”竹里指竹子内层的白色薄皮,可以用来造纸。在魏晋时期引申出不精、粗率的意思。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多见“笨”,如“笨曲(酿酒用的大曲)”“笨胶(质量较差的粗胶)”,都是粗陋的意思。
在明代,“笨”又写作“夯”或“坌”,可以视为“笨”的俗字。《水浒传》《西游记》中,多用“蠢”,而“笨”只出现了一次。据统计,“夯”字用法最普遍,在《西游记》出现47次,《二拍》2次,《儒林外史》4次,《红楼梦》出现11次,集中于“夯货”“粗夯”“蠢夯”“愚夯”“心拙口夯”等词,“坌”字使用相对少些。
“痴”字,在汉代见于《山海经》:“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鳎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据《说文》释:“痴,不慧也。”“痴”字归入“疒”部,是病态。
至于“傻”字,据《通俗编》,来自俗语的“耍”字:“此即俗言‘耍公子’‘耍孩儿’之‘耍’也。”
在宋代及以后的韵书中,如《广韵》《集韵》《类篇》,“傻”其实有两个释义,一是“不仁”,表示呆呆笨笨 ,二是“轻慧”,也就是小聪明。“耍公子”指的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耍孩儿”指的是白胖小子。
贾宝玉为何是“蠢物”
明清小说中,常见“蠢物”一词,以《红楼梦》为代表。
愚、笨、痴常用于说人,如愚公、痴人、笨伯,却不会说“愚物”“笨物”“痴物”。“蠢”字这时候虽然变蠢了,但还是保留了物称。
值得注意的是,愚、笨、痴等字的用法,都未必是说人不聪明,如“笨伯”指的是身体肥胖、行动不灵便的人,见于《晋书》:“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
“蠢物”也不是“愚蠢”的意思。“蠢物”本义,是无知之物,一般指动物。如李百川《绿野仙踪》:“偏是这蠢物,又端端正正团屈在这攀道中间。”书中所言的“蠢物”是指主人公遭遇的大蟒,只是泛称,并非贬损之言。
《水浒传》第六十九回,虔婆骂道:“老蠢物,你省得什么人事!”书中的“蠢物”,强调的是当事人不通人情世故。
《红楼梦》中,“蠢物”一词在脂本出现了14次(程本仅4次)。最早关注“蠢物”词义的是周汝昌先生,他在批语中说:“蠢物,全书主脑,石之别称,见明人《东维子集》。”
脂本以“蠢物”来指称石头的次数最多,有8次。如第一回石头对僧道说:“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又如石头自称:“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此后,“蠢物”被用在贾宝玉身上有三次,林黛玉和贾政均都称宝玉为“蠢物”。
“顽石”与“蠢物”意思一致,喻义冥顽不灵,与“通灵宝玉”的灵相对。宝玉摔玉时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这里的“蠢物”之蠢,和《水浒传》的用法一样,都是指不通人性。
以“愚”自谦有争议
古人常以“愚”自谦,却有争议。
吴小如《长辈对晚辈的谦称》一文指出:“愚字确是以上对下、以尊对卑、以长对幼的所谓谦词,平辈之间是不能用的。”俞理明在《汉语的谦称“愚”》一文认为:“愚作为自谦用法,开始只用于社交中,并无明显的尊卑倾向,后来通过在结拜、义认等拟亲属关系间的使用,扩展到其他亲属关系之间。”
学者吉常宏在《正确使用称谓词》一文中说:“笼统地说尊长对卑幼者谦称用‘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起码晚清已是这样。从清代的诸多小说看,倒是平辈之间谦称用‘愚’较为普遍。”此说更为公允。
明清小说中,“愚”字作为谦称,适用范围很广,除去直系亲属关系外,不论宗亲还是姻亲,也不论辈分高低、年龄长幼,都可以用“愚”字来表示自谦。在《西游记》中,连平顶山莲花洞的魔头也懂得用“愚”来自谦:“母亲啊,连日儿等少礼,不曾孝顺得。今早愚兄弟拿得东土唐僧,不敢擅吃,请母亲来献献生,好蒸与母亲吃了延寿。”
“愚见”“愚意”“愚衷““愚庸驽质”“一得之愚”“蠡管愚见”都是常见的谦语。唐代韩愈有诗自谦:“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古时文人说自己蠢的例子不多。
伍先康在《敬辞“贤”与谦辞“愚”简论》一文中说:“由于有众多的年长者、为尊者使用,有特定的感情色彩——‘似谦而实居高临下’的谦词看法。”古人称愚蠢,都是话里有话的,别真信。
“厌蠢”不妨“藏拙”
成语“大智若愚”,出于《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讲“圣人被褐怀玉”,圣人都是把聪明才智藏起来的。《老子》中直接谈过三次“愚”,如“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庄子喜欢谈“无用之用”,他提出“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无用”就是“愚”的真意。
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以“愚”自处,在冉溪边结庐而居,改水名改为“愚溪”,又把附近丘、泉、沟、池、岛、亭、堂,都冠以“愚”字,称为“八愚”并作《八愚诗》。他自述以“愚溪”为名的原因:“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精神底色就是道家的“无为”“无用”。
孔子也谈“愚”,“古之愚也直。”又评价弟子高柴、曾参,“柴也愚,参也鲁”。高柴曾在鲁卫等国为官,清廉正直、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在孔子看来有古风。
孔子所谓的“愚也直”,类似愚公移山的愚公精神,讲坚守,务实干。
据《坚瓠集》,苏东坡写过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其实对儿子的希望还是很高,要效仿高柴、曾参。到了明代,杨廉反其意而作诗:“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那怕过东坡。”分不清是自谦还是自我标榜了。
意大利逻辑学家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撰写了《人类愚蠢辞典》一书,其中说:“有一种耳熟能详的观点是,人是唯一具有语言能力的生物。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说,我们是唯一有能力说蠢话的生物。”
每个人都有认知的边界,“厌愚”并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责任编辑: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