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家谈】北京地铁中心城区最小间隔2分钟,高效背后多的是您不知道的事儿
2025-04-23 22: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导 读


2012年底,各线路提升运力150余次,中心城区骨干线路最小间隔达到2分钟

为了提高大家的出行效率,北京地铁的运营方式经过了怎样的改变?投放运力方面又如何做到精准高效?

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交通大家谈”节目,特邀北京地铁公司运营管理部主管张含笑 、北京地铁公司党委宣传部主办卜岩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地铁运营二分公司房山线检修中心检修调度李京兵和您聊聊效率越来越高的北京地铁


北京地铁路网经历了从单线运营到网络化布局的跨越式发展:从1969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营,到如今 29条运营线路、523座车站、总里程879公里 的庞大轨道交通网络,北京地铁覆盖多个交通枢纽、衔接“七站两场”, 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系统之一。
目前北京地铁公司所辖19条线路,运营里程591.7公里,车站367座,换乘站94座。2024年年度客运量突破27.86亿人次,承担全市轨道交通路网77%的运输重任;全年列车走行5.36亿车公里,日均开行列车8400余列次。


北京地铁中心城区骨干线路

最小间隔达到2分钟

北京地铁开创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线到网、从缓慢到跨越的发展历程。作为与首都发展同频共振的轨道交通动脉,北京地铁面对持续增长的客运压力,我们通过技术创新与运营模式革新,谱写了一部轨道交通的“进化史”。
2007年以前,北京地铁仅有1号线、2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4条线路,年客运量7亿人次。那个时候,我们经历多项技术突破。从硬件方面,行车信号系统进行了三次迭代升级;从运营组织方面,司机值乘从“包乘制”转为“司机+车长”双岗值乘模式,行车组织规章制度逐步完善。1号线、2号线列车运行间隔从最初的5分缩短至3分、3分30秒。
2007年以来,北京奥运会给轨道交通发展赋能,轨道交通路网快步发展。随着5号线、8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机场线等线路的开通,线路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2008年奥运期间首次实现24小时运营。2009年公司先后14次缩短列车运行最小间隔。2012年底,随着6、8、9、10号线等线路投入运营,各线路提升运力150余次,中心城区骨干线路最小间隔达到2分钟。随着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树立“网络化行车”理念,统筹考虑路网客流时空分布特征、换乘衔接等因素,调整线路运力配置。2020年,精准运力运量匹配分析,灵活大小交路套跑、不平衡运行、大站快车等方式,10条线路最小运行间隔跑进2分,最大运力提升83%,网络运输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灵活运营方式、精准运力投放

进一步提高网络整体运力

进入“十四五”时期,北京地铁公司在行车组织管理方面持续在提速、提质上下硬功。在提速方面,1号线与八通线通过改造实现跨线运行,提高运力14.3%,全日减少被动换乘22.5万人次,乘客通勤时间平均减少8分钟。6号线利用越行线开行大站快车,单程运行时间缩短7分钟,提高旅行速度10%。9号线、房山线实现跨线运行,减少乘客换乘等待时间,节约乘客通勤时间5分钟。2、7号线和昌平线平均旅行速度分别提升2.8%、5%和3.6%。在提质方面,针对不同场景客流需求,丰富列车运行图图谱,增加暑期列车运行图、春运列车运行图、周五列车运行图等。10号线利用劲松站库线插车,在早高峰时段外环方向开行1组双井站始发空车,节省乘客候车时间10分钟,改善乘客乘车体验。2、3、7、10号线在节日期间延长运营时间,满足“七站两场”客流接驳出行。
这些数字和措施背后,是轨道交通人“把高峰变成平峰”的智慧较量。从最初的5分钟间隔到如今10条线路2分间隔,从单一线路到网络化运营,我们始终坚持让每一趟列车都成为城市效率的刻度尺,让轨道交通真正成为市民出行的“时间管家”。

作者:

北京交通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