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07:53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
一条普普通通的路
却可以说是
中国体育的一个缩影
这条路记录着
中国体育奋然前行的历史脚步
“体育馆路,彩云铺
阳光下面是热土
路,歌的录音磁带
传自天坛回音壁
响在天涯云深处”
——《体育馆路叙事》白云海
今天,让我们用
刊登在1985年5月27日体育报03版
作者白云海的一首《体育馆路抒情》小诗
开启这次游览之旅~
01
“体育馆路”名称源起
这条路为什么叫做体育馆路?多次出现在下午茶文章中的作家肖复兴,在中国体育报1990年10月23日03版《体育馆路抒情》(没错,这篇文章的标题与本文文首的小诗重名,作者们还是太有默契了!)一文中道出了原因:
“解放初期,在这里建起北京第一座体育馆,体育馆前新修了一条柏油马路,便顺乎自然叫做体育馆路了。”
肖复兴评价道:“体育馆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期祖国体育的荟萃之地,是人们心中的偶像,是一种澄清透明的象征!谁能说,中国的体育不是从这条路上起步进而走向世界的呢?”
02
体育馆路“名人”多
中国体育报1989年10月31日03版,作者王琛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街的故事》,这条“街”,指的就是体育馆路。
“就街景论,它不如十里长街雄伟;没有西单、前门、王府井热闹;更不象老舍先生笔下的东四西大街:‘行步间,尽观山海楼亭,望眼去,可识宫塔馆桥……’然而,我们新中国的体育就是从这里迈向世界体坛的。”
这条“街”可不一般,体育管理者多,爱好体育锻炼的群众更多,最特别的还是“名人”多:
“体育馆路,自然干体育的人多,爱好体育锻炼的人就更多。在这街上锻炼不分季节时间,只要不影响别人和交通,大汗淋漓,一身短打扮,跑呀、跳呀,不会有人见怪,不时的还能在运动员后头偷学点儿‘真招’。这也是特有的一景。
这街还有一个与众不同又让人羡慕的街景,名人多。在这街上走着,只要您留心,会发现不少熟脸……潇洒的李宁,娇小但又大气的陈翠婷,还有女排姑娘和国脚们。这街前几年最受欢迎的是穆铁柱了,不但个儿高得引人注目,而且爱和孩子们玩。他总是乐呵呵的,把孩子‘呼’地一下举过头顶。”
【编者注:李宁、陈翠婷均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体操世界冠军;穆铁柱(下图15号球员),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男篮队员,1978年,他随队出征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八届亚运会,帮助中国男篮首获亚运会冠军。】
肖复兴就在体育馆路8号院工作,对他来说在体育馆路遇到“名人”也是常事。他曾遇到过“跳水女皇”高敏,不止一次见过举重好手何英强,还与当时的乒乓球教头张燮林来了一场奇妙邂逅,这一段经历被他写进了《体育馆路叙事》一文:
“说来有趣,我骑车躲一位妇女,险些摔倒,提包甩在地上,包中一条大鱼滚出,蹦跳着,正巧撞在一辆自行车头前。抬头一看,正是张指导(张燮林)。无须再说道歉了,忙问起乒乓球队的近况。”
03
体育馆路有些“体育生意”
中国体育报1993年9月29日02版,记者袁钟祥在《机遇 动力 信念——京城体育商社经理畅谈七运效应》一文中,提到了体育馆路上的精品小店。当时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刚刚在北京落幕,这一重大赛事给北京市的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传统上历来不是商业街的体育馆路,有一个小小的国体精品店。可能是因为门面不大,也可能是因为初次‘下海’,没见多大的热闹火爆,就悄悄地开门营业了。可能是因为一直为国家队供应服装器材的名气,也可能是因为货真价低质好类齐的精品品格,开门仅几个月,在北京,甚至在全国,已经打出了名气,生意日渐红火。”
如今走在体育馆路,依旧可见体育店铺挤挤挨挨。
04
体育馆路尽是体育元素
本周某天中午,下午茶编辑部的小编们从体育馆路西头出发,沿着体育馆西路、龙潭路、左安门内大街走回体育馆路,一次就便的Citywalk,让小编发现路上尽是体育元素。
体育馆路西起天坛公园东门,这里道路两侧矗立着两组雕像,一组是铅球、标枪等田径选手的英姿,另一组展现艺术体操等项目运动员的风采。在体育馆路东端同样有两组雕像,呈现举重、篮球、棒球等项目。
体育馆西路的一侧是琳琅满目的体育用品商店,另一侧墙上绘着北京冬奥会项目标识。走在这条路上,顺便就能学习冬奥会项目知识。
体育馆路附近的公园必须要有体育特色。“夜里不睡,不一定是在修仙,还可能是在公园黑练。”这是龙潭中湖公园跑道起点处的一句标语。这条跑道则是科技感满满,经过时即能检测配速。进入公园大门后的另一侧是全民健身广场,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锻炼数据也能尽在掌握。
体育馆路上最不能被忽视的还是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大楼,“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毛主席的12字题词就在体育总局大楼顶部。这里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决策诞生地,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体育事业。
此外,体育馆路还是很多项目管理中心以及运动协会的“大本营”,还有与体育相关的科研、服务等配套单位等等。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