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近年来,无数北大人从“一塔湖图”的学术殿堂奔赴祖国广袤的基层一线,“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他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坚守于国家的战略所需,以忘我的奉献精神躬耕于群众的急难愁盼,以高尚的为民情怀赓续着北大的精神传统,在全国各地书写着新时代北大人的奋斗故事。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北京大学新闻网推出“我以初心赴山海”校友专题报道,聚焦北大校友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一同聆听北大人与民同心、与国同向的青春华章。
学术的严谨,青年的闯劲,沉淀在宁夏乡村的实践里。奔走市场,让寂寂无名的西红柿贴上品牌的标签;俯身倾听,一本手绘地图连起家家户户,他用行动刻画出一个基层干部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形象。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校友田佳轩,做了一名与村民并肩奋斗的“务农者”。
打响品牌:一筐西红柿的新生
初到和顺新村,田佳轩还是个略显“白净”的书生,村民们打趣地叫他“那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村口的西红柿交易市场3月份再度开张,他蹲在收购商旁,看着一筐筐没有品牌的西红柿被低价拉走,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样的果子,贴个牌子就能翻倍卖。我们的西红柿这么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问题,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
在村民的心中,早有一个充满乡土情感的名字——“柿柿和顺”。这4个字不仅巧妙地嵌入了“西红柿”的“柿”字,更寄托了“事事和顺”的美好祝愿,叫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地方的温情和期盼,仿佛它就是为和顺新村的西红柿量身定做的。然而,现实很快泼来一盆冷水。当田佳轩和村干部兴致勃勃地去查询时,才发现“柿柿和顺”这块他们心中的金字招牌,早已被他人抢先注册。于是,他抱着笔记本,在嘈杂的市场边思考、查阅,最终,经过反复筛选和斟酌,“百柿和顺”——既谐音“百事和顺”,又寓意丰收百业——这个名字应运而生。
注册商标,对村民来说是陌生的领域:怎么注册?找谁注册?村里没人懂。田佳轩带着村“两委”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与驻村书记一家家地对比商标代理机构的资质、经验和报价,像做学问一样严谨,同时还去请教其他村有经验的干部,最终确定了一家宁夏本地具有代理商标注册资质的机构,详细提供了村里的要求和各类信息,并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新鲜果蔬、番茄酱、医疗保健、医用营养食物、市场销售等5类商标申请,均已获得批复,属于和顺新村自己的品牌终于诞生。
田佳轩与村干部、村民代表考察学习产业发展经验
田佳轩深知,商标只是敲门砖,品牌要闯市场才算真本事。他带着团队争取政府背书,让村里的番茄产品入选银川市“妙选银川”区域公共品牌名录,成为22家企业中唯一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搭上了乡镇“大美良田”的品牌顺风车。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乡村品牌来说,意义非凡。它们如同两块金字招牌,为“百柿和顺”提供了强大的信任代理。
解决了“名分”和“背书”,接下来是“形象”。过去用塑料筐装箱的西红柿,如今也有了定制礼盒。田佳轩和村“两委”把品牌包装和果蔬分拣中心的交易结合起来,专门设计了“百柿和顺”“和顺吊瓜”等农产品精美包装盒,改变了过去随意装箱、缺乏辨识度的情况,让西红柿也有了“高定礼盒”。 从田间地头沾满泥土的果实,到进入印制精美的礼盒,西红柿仿佛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这不仅仅是包装的改变,更是价值感的提升。只要有农产品展销会,他就带着产品和村干部去参加。一次次地介绍、发名片。慢慢地,“百柿和顺”的名气传出去了,番茄原浆也开始有了订单,还认识了不少想来采购的客商。品牌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市场互动中,逐渐被激发和壮大起来。
田佳轩(左)与村干部参加展销会推介“百柿和顺”番茄原浆
有了品牌加持,外地大型收购商对村里的西红柿更加信赖,采购量不断增长,这些都化作了老乡口袋里的“叮当响”。2024年全年,从和顺新村果蔬分拣中心运往全国各地的西红柿已超过7万吨,交易额高达2.7亿元。这块刚刚打响的“百柿和顺”金字招牌,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筐筐西红柿的新生,它更承载着和顺新村关于产业升级、共同富裕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的更大梦想。
和顺新村西红柿交易市场繁忙景象
当然,和顺新村的西红柿产业也面临着收益模式单一、品牌效益不够明显等发展瓶颈……田佳轩不断学习产业发展知识,和村主任一起与外地客商进行洽谈,准备通过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其中,让和顺新村西红柿经济的更多利润留在农户手中,留在村集体当中。
从西海固出发:两种差距,一个选择
田佳轩的人生坐标,始于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这是一个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曾经贫瘠的土地磨砺了他的韧性:从海原县的初中,到银川市具有教育扶贫性质的示范高中,再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他一步步走出大山,眼界愈发开阔,心却始终系着故乡。
“在银川,我看到了小县城与外界发展的落差;在北京,我看到了自己与同学视野的鸿沟。”田佳轩坦言。这种双重差距,像两股力量,将他推向了一个坚定的方向:回家乡去,做点有意义的事。
在北大的日子里,“基层”二字,通过阅读、调研与实践,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2016年,进入北大的第一个学期,田佳轩就参加了一次周末到河北的支教活动。那堂课,他本来准备讲一些知识,但是在和孩子们深入交流之后他猛然发现,从山区、从贫困地区成长起来的学生,大多已经不缺乏明亮的教室,缺少的是一个目标,缺少的是努力的方向,缺少的是眼里的光。临近本科毕业之际,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报名研究生支教团,体验一把长期的、地地道道的乡村支教生活。
田佳轩与支教学校同学们的合照
他所支教的庙尔沟中学位于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的南山山麓,也是县上的唯一一所高中,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周边乡镇的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大型商超,更没有车水马龙,但学校依旧竭尽所能给予师生最好的物质条件。田佳轩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学生大都十五六岁,与田佳轩相差不算很大,所以刚到那里他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们都喜欢称呼他为“轩哥”或者“轩老师”。面对语言不通、基础薄弱的哈萨克族学生,他用自己“从大山走进北大”的故事点燃课堂。“老师,我以后也要去北京!”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他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更真切地触摸到乡村发展的深层肌理。
“如果我回到家乡,是不是也能像在这里一样,点亮一些东西?”这个问题,在支教结束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他选择回到家乡,扎进基层这片“沃土”。
为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干在地头:村里事要“抬脚走、弯腰问”
品牌攻坚之外,是日复一日、琐碎而真实的基层治理。
为了尽快熟悉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户人家,他不辞辛劳地频繁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他把整个村子走了个遍,挨家挨户敲门问候,在走访过程中认真倾听村民们的心声,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每到一户,他都用心记录相关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田佳轩用他走出来的路,亲手绘制了一份详尽的村庄地图。这份地图,不仅是他对村庄地理环境的熟悉成果,更是拉近与村民距离的重要工具。慢慢地,村民逐渐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务实,开始主动向他反映问题,邀请他进屋喝口热水,和他聊聊家里的情况。
田佳轩手绘的和顺新村分布图与网格化管理责任区域示意图
工作中,田佳轩总是冲在最前面。他带头争取资金修缮道路、建设篮球场,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帮助困难家庭处理医疗保险问题,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事情不算大,却事事都关系着民生。有一次农贸市场公厕堵塞,污水倒灌,他和村主任二话不说,扛起工具就去处理。“书记咋还干这个?”有人在旁边窃窃私语。他一边清理一边回头笑道:“只要能把问题解决,谁干都一样。”
村中道路修缮前后比对
村里有诸多因突发疾病而导致经济暂时困难的家庭。为了解决村民需求,他与村“两委”一次次往返镇政府,把医保报销的条条框框吃透,再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村民听,帮着整理发票,提醒注意事项。“哪个医院报销比例高”“哪些材料得留好”,他讲得仔细,村民听得明白。繁琐的流程在他这里变得清晰,政策的温暖也因此抵达了最需要的人。
为村里残疾儿童联系安装电动轮椅
村里人过日子,难免有磕磕碰碰。田佳轩常常要应对村里突如其来的各种小矛盾。初到村里不久,村民微信群里,有人因为频繁转发“水滴筹”的信息和队长起了争执,言辞激烈。田佳轩和村主任放下手头的事,匆匆赶到当事人家中。他没急着评判对错,而是先耐心听双方倾诉,然后拿出纸笔,一边解释政策,一边帮着算账、核对发票,把能申请的救助一项项列出来,清清楚楚交到村民手里。一番推心置腹,原本激动的情绪慢慢平复,矛盾在理解和具体的解决方案中悄然化解。
“老乡们愿意找你,信得过你,这比啥都强。”田佳轩偶尔会这样感慨。这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让他觉得踏实。高考结束,他又忙着给村里的考生和家长讲解报考政策,分析学校和专业。看着孩子们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笑脸,他觉得自己的辛苦有了最甜的回报。
田佳轩给和顺新村高考应届生指导填报志愿
称呼的变化是微妙的。从一开始略带生分的“田书记”,到后来熟稔亲切的“小田书记”,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无数次走访、无数次倾听、无数次解决问题的积累。“要让群众接受你,首先要融入他们的生活。”日子一天天过去,田佳轩的身影出现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出现在清晨的田埂上,出现在傍晚的农家院里,出现在村委会调解矛盾的桌前,出现在孩子们升学的咨询会上。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被组织派来锻炼的年轻干部,而更像是一个被这片土地接纳的亲人,一个可以随时被麻烦、被依赖的“家里人”。
无论是在新疆的讲台,还是在宁夏的田野,田佳轩始终用行动践行“我在祖国基层”的誓言。他觉得,基层是锻炼人的好课堂。他也承认,自己经验还不够,有时候想法还不够活,帮大家增收的法子还得多想。但他没停下,一直在学、在琢磨、在尝试。在和顺新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田佳轩正用他的青春与汗水,和村民们一起,浇灌着属于他们的“百事和顺”,也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篇章。
信息来源: 校友工作办公室
文字:李思璇、邱放| 编辑:安宁 | 责编: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