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形胜,甲于天下。”如果说有一座城能同时承载千年古都的厚重与市井烟火的温情,那一定是北京东城。这里,红墙金瓦的皇家气派与胡同街巷的烟火气息交织如画;这里,历史文化的深邃与现代都市的活力相得益彰。东城,是一首流淌在岁月里的诗。今天,让我们一同推开这扇时空之门,感受北京东城的独特魅力。
紫禁风云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东城的文化底气,藏在每一寸土地里。“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从故宫角楼的第一缕晨光到天坛圜丘的星辰,从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到孔庙国子监的碑林,东城的历史是一部立体的史诗。这里汇聚了37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76项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堪称“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漫步东城,无需刻意寻找历史——一扇朱门、一块砖雕、一条胡同名,都可能藏着一段传奇。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东城的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主力军,东城的每一处古迹都仿若历史的使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是故宫的四季之美,也是东城献给世界的礼物;“圜丘高耸接天高,万仞名山一径遥”是天坛的汉白玉台阶上,仍消散不去的古老印迹。
而东城的智慧,在于让历史“活”得更年轻。“故宫以东”文旅品牌串联起区域内文化地标,推出沉浸式戏剧、数字展览、非遗体验等活动。在艺云数字艺术中心(王府井)体验一次顶级数字艺术展,千年古都与未来科技乍然相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浪漫,有了赛博朋克的表达;在宏恩观集一枚中轴线专属印章,指尖触摸这“龙尾之要”历经七百余年的变迁,心余“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慨;在颜料会馆看一场京剧快闪,唱念做打间,“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烈扑面而来。
胡同深处
“深巷明朝卖杏花”
如果说故宫、天坛是东城的“面子”,那密如蛛网的胡同就是东城的“里子”,胡同深处,藏着北京的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诗中的江南意趣,在东城胡同里多了几分京味儿的豁达。
南锣鼓巷的文创橱窗映着“绿杨烟外晓寒轻”的春色,五道营胡同的咖啡香里飘着“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悠然;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老砖墙上,似乎还可见“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雅趣;前门三里河的淙淙流水旁,在春风习习书店读一片“槐花落尽桐阴薄,时有残蝉一两声”的夏末光景。
东城的胡同既是市井生活的舞台,也是城市记忆的容器,胡同的更新改造,藏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智慧。草厂胡同的“共生院”里,老街坊与创业青年比邻而居,让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有了新解;行至隆福寺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貌与新潮艺术设计交错,美术馆与网红餐厅共生,传统四合院遇见潮玩展览,这何尝不是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城市哲学。
舌尖风雅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东城人的舌尖,是一部流动的诗集。“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苏轼笔下的饮食美学,在东城化作一口跨越古今的滋味。
饮食之道,亦是文化之道,东城的美食是一部活色生香的京城饮食文化史。晨起在锦鑫豆汁店喝一碗豆汁配着焦圈,无论是离京多久的远游人都能“唤起少年京辇梦”;晌午到白魁老号切一盘烧羊肉,正合了“煨羊肥嫩数京中”的赞叹;待到华灯初上,簋街的麻辣小龙虾映着“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景。
东城的美食地图,从来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北新桥吴裕泰的茶香冰淇淋,抿一口“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胜似唐人夏品酥山的美妙;隆福寺街区的创意菜餐厅里,东坡先生“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春意被解构成分子料理;前门大街的“书香世业”文化街区,则用“围炉煮茶”重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冬日暖意。一口滋味,千年文脉,尽在其中。
宜居之城
“九衢烟火是升平”
东城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辉煌,更在于它对人的关怀。作为全国文明城区,东城的和谐宜居在细微处彰显温度,在角落里书写幸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智慧养老驿站的无微不至和社区食堂升起的袅袅炊烟,藏着“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温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资源持续均衡布局,给每一个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底气;“先天下之忧而忧”,以“一网情深”的理念深化接诉即办,深刻践行“以实则治”的“实干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东城人在平凡巷陌里用“真、善、美”,不断谱写“东城爱相融”的新篇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牧歌,在东城化作“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精致。龙潭中湖公园的碧波上,可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角楼图书馆的窗前,有人读着李清照“枕上诗书闲处好”;地坛公园银杏纷飞时,携手漫步的老人,自成“白首不相离”的人间浪漫。东城这样诠释:真正的宜居,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
未来已来
“天工人巧日争新”
站在千年历史的河岸上,东城正以创新续写传奇。“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今年年初,东城区科技创新投资联盟正式揭牌,从元代城墙到数字中轴线,从胡同四合院到智慧城市中枢,东城区正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智慧,谱写着时代新篇。
“校地共建”是东城解码古都文脉又一次新培育的“文化种子”,当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遇见高等学府的创新基因,这场珠联璧合的盛会正奏响“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昂扬之音;王府井步行街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承载地,以百年金街与免税店、艺术展碰撞出新火花,日夜演绎着“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繁华;东城园集聚金融科技、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数字经济为老城注入新动能,更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生动写照。
更令人动容的变革在细微处生长,制度创新始终将人摆在“C位”。胡同“申请式退租”让白居易“喜到新居暖,风烟逐院生”的美好成为现实;“东城社工”用脚步丈量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人才引进政策,让“筑巢引凤”的东城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创新沃土。
结语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城的美,在于它既有能让人仰望星空的壮丽,也有能拥抱人间烟火的温暖。这里既是山河表里的华夏坐标,也是寻常百姓的家园;这里有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也有面向未来的创新基因。千年的月光依旧照着紫禁城的金瓦,新时代的朝阳已洒满胡同的窗棂。东城的故事,是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时空对话,更是寻常巷陌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这座古都的“首善之区”,将“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奇幻想象,化作创新做好“六字文章”、改革强化“六力提升”的生动实践,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诗意传奇。
如果有一天,你也来东城,便会懂得——
东城的真正魅力,从来不只在景点名录里,而更在那绵延不绝的生活气息中,在历史与当下交织的每一寸土地上。
文字:赵春凤
图片:林萱 闫文 苏国治 张传东 王峥 程国栋 邓伟 黄宇 杨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