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14:30
昨天17时17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随后,船箭成功分离,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经过约6.5小时的飞行,23时49分,飞船顺利“到站”,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今天1时17分,神十九乘组打开“家门”,两乘组实现了中国航天第6次“太空会师”。近期,两乘组将进行在轨轮换。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
效率更高
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常态化
神舟二十号飞船在飞行中要经历6次变轨,逐渐接近空间站。神十九乘组早已在站内挂起“欢迎队友”的标语,并密切关注飞船飞行情况。
43公里、200米、19米……随着对接机构捕获、锁紧,神二十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航天科技集团刁伟鹤介绍,随着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神舟家族太空接力也实现了常态化,双船停靠的模式已经经过技术验证。
目前,空间站任务基本形成了奇数号载人飞船前向交会对接、偶数号载人飞船径向交会对接的规律。两种对接模式各有优势,交替使用,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站各对接口,提高空间站运营效率和灵活性。
曾共同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的陈冬、蔡旭哲,时隔3年后再次相聚空间站。随后,两乘组拍下“全家福”,他们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进行在轨轮换。
按照“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要求,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应急救援待命前全部工作,具备应急救援能力。
视角更广
“神箭”有了“全景记录仪”
昨天17时17分,长二F遥二十火箭点火升空。在任务测发大厅,从二级发动机喷口跃动的橘红色焰流,到神舟飞船的平稳分离,8台高清摄像机首次实现全箭视角覆盖。
“这就像给火箭装上了全景行车记录仪。”航天科技集团陈牧野介绍,本发火箭首次搭载全国产化高清摄像头,图像覆盖范围从3个关键区域扩展至8个,为地面人员提供了更多视角的实时画面,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观察火箭飞行状态,并精准判断火箭关键分离动作。
更高清的画面,需要搭配更快的数据传输能力。这次,火箭遥测系统首次将数据传输速率从2兆比特每秒提升至5兆比特每秒,相当于每秒可传输约100页A4纸的扫描文档,关键数据的可靠传送能力全面提升。
以往,火箭正常飞行过程中的部分关键数据需存储于“黑匣子”中,待返回舱落地后再进行回收分析。现在,更高速率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飞行数据全程实时测量与下传,在任务过程中即可同步开展数据分析。火箭还通过增加环境参数的测点,开展分离环境适应性、环境抗干扰等飞行环境精细化测量,为后续研究积累宝贵数据。
与前次飞行任务相比,长二F遥二十火箭进行了30余项技术状态改进,进一步提升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提升到0.9905,安全性评估值达0.99996,相当于每10万次故障中仅有4次逃逸失败。
“肚量”更大
神二十飞船“带货”能力更强
船箭组合体完成转运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团队在发射场集中进行了神二十飞船状态的最终确认。他们完成了飞船自检功能检查、船箭联试、全系统演练等工作,货物装载和状态设置工作也顺利完成。刁伟鹤介绍,针对载荷运输需求,神舟飞船能够提供供电、遥测等接口,以及相应的温湿度条件,可以根据不同载荷的运输需求提供相应保障。
神舟飞船代表着我国航天器设计与制造的最高标准,可靠性及安全性指标均达到航天器领域的极致要求。在神舟飞船20多年的发射历程中,每一批次的飞船会经历一次较大幅度的技术升级,而在每批的6艘飞船之间,技术团队也会进行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小范围迭代改进。
在神二十飞船研制过程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技人员在轨道舱原有运载能力的基础上,对飞船承载空间进行了优化设计,让飞船的“肚量”再变大,拓展出约20%的上行载荷装载空间。“这一调整,让飞船运送高价值、高时效性载荷的能力更强大了。”刁伟鹤介绍,通过升级产品、调整布局、增加局部强度等方式,神舟飞船的自重逐步减轻,从而为空间站关键物资的运输留出更多空间。
侧记
“万人一杆枪”托举神舟飞天
载人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火箭系统、飞船系统、发射场系统……为了神舟二十号顺利出发,每一位航天人都在岗位上忙碌着。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显示屏上跳动着一串串数据,科技人员正细致开展各项功能检查。一项系统经过不间断测试,数据绘制的曲线与理论模型丝毫不差。“不能追求‘差不多’,而是必须‘刚刚好’。”中心科技人员乔立青说。
时值春夏之交,发射场及周边区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温度变化剧烈,处于风沙频发期。发射场气象人员提前1个月就开始了专题技术准备,22日的气象会商带来好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日天气较好,各项气象条件满足任务要求,适宜发射。
数公里外的发射塔架上,船箭组合体静静矗立。航天科技集团相关技术团队对飞船状态进行了最终确认,并通过持续技术改进,为长二F火箭注入“安全基因”。
发射场科技人员高飞、黄光耀正在对塔架设备状态及密封区密封情况进行巡视,每天都得爬几千级台阶,“我们着重对脐带塔外围线缆及管路状态情况进行巡视,包括塔上各部件连接状态,都是安全链条上不可断裂的一环。”
与此同时,空调专业岗位人员24小时紧盯塔架内部温湿度参数。“飞船对温湿度的敏感度堪比人体神经。”空调专业负责人于洁琛和同事轮班值守,将飞船所处位置的温度波动严格控制在0.5摄氏度,湿度控制在3%范围内。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55年前,第一颗“中国星”——“东方红一号”飞入浩瀚宇宙。现在,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航天员“太空出差”成为常态,探月、探火任务稳步推进。
戈壁滩的正午,烈日灼灼。昨天14时许,问天阁前的圆梦园广场上人头攒动。在掌声、欢呼声的簇拥下,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领命出征。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他们向欢送队伍挥手致意,登车前往发射场。
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各项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操作台前,一双双眼睛紧盯屏幕,监控着各项数据;一声声报告响起,在严阵以待的大厅内格外响亮。
16时50分许,塔架的第三组回转平台缓缓打开,长二F火箭蓄势待发。“5、4、3、2、1,点火!”现场观礼的群众与指挥员一同倒计时,声音响彻天际。
17时17分,火箭尾焰升腾,托举神舟二十号飞船飞向苍穹。箭上全新升级的高清摄像头,将火箭飞行状态实时回传;光学测量分队第一时间捕获目标、操纵“千里眼”稳定跟踪火箭轨迹;通信系统工作人员穿梭于各个机房,严密监视参试设备运行状态……
“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一个个好消息接连传来,随后,神舟二十号报告,仪表显示船箭分离。大约10分钟后,飞船抵达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
“热烈祝贺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代表胜利的大红屏再次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