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16:05
“某某某到此一游”……近日,“凤山地质公园钟乳石被刻字”的消息引发公愤。该地质公园曾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公园内的江洲地下长廊发育于二迭系可溶岩地层中,被誉为“世界第一长洞”。
称作“雨水的时钟”的钟乳石,是研究古代地质变化和气候变迁的重要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毁就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上,被人如此胡涂乱刻,岂是一句“不文明”了得?
在古迹遗址、自然景观刻字涂鸦,是老掉牙的陋习了。从长城城砖到天坛老墙,都曾被写下“到此一游”。随着执法部门从严惩治,以及相关景区严管重罚乃至推出黑名单,这种“手欠”行为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没想到还有人不长记性。
更让人气愤的是,被刻字区域属于游客禁入区。专家指出,人为的行动会导致钟乳石断裂与岩体损伤,且人为活动产生的汗液、热量和湿气等会引发溶洞内部湿度、温度及空气流动的微环境扰动和加速风化,从而引发结构失稳。因而,刻字者对钟乳石的伤害其实是双重的。对这样的恶劣行为,着实不该客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少探险类帖子对该长廊多有提及。不少博主发布了“禁入区”线路攻略,甚至建议“从XX洞口进,XX洞口出”。可见,上述破坏行为并非孤例。游客禁入的“第一长洞”,怎么成了打卡热门并广为传播?刻字者是怎么进去的,违规进入、乱刻乱画的代价是什么?相关方面有必要好好查一查并公开处罚结果,给跃跃欲试者敲响警钟。
当下探险探秘是文旅潮流。可我国在法律法规层面对钟乳石等地质构造、自然遗迹的保护还存在一定缺失,对一些破坏行为的惩治往往面临责任不清、追责不力的情况。相关方面不妨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完善相关保护机制,依法对破坏地质构造、自然遗迹的行为严厉惩处,破除侥幸心理,提高违法成本。
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珍贵的地质构造,能否有效保护,相当程度取决于公众的文明和法律意识。在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今天,希望每一个正在途中,或者即将踏上旅途的人,都能多给自己提个醒。
△图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