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今年已获7项国内专利!人工智能企业开始“抢专利”?
国是直通车

2025-04-25 16:47 语音播报

时事

公开数据查询显示,2025年以来,宇树科技已获得7项国内专利授权。

宇树科技还在4月18日通过专利公布公告网站公布了一项发明。其申请书描述,该发明的机器人至少可以表演旋转、抛动等舞蹈动作,填补了机器人表演技术的空白,可用于大规模人形机器人舞蹈表演,特别是可以进行民族舞表演。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4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

人工智能企业为什么要申请专利?

人工智能专利有什么?

我国专利通常包括三类: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其中,发明又分为两种状态:发明公布和发明授权。发明公布是指申请把发明向外界公开,此时尚未取得专利权。只有通过实质审查、获得发明授权后,才真正拥有这项发明专利权。

目前,人工智能专利主要覆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智能语音识别、大模型和生物特征识别等领域。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查询显示,今年以来,多家人工智能公司已有发明公布或取得专利授权。

DeepSeek(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有一项发明公布。该发明涉及数据采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广度数据采集的方法及其系统。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有两项发明公布,包括“一种机器人和机器人控制方法”等。此外,宇树科技还有7项专利获得授权。

除新型外观专利“人形机器人”的发明人请求不公布姓名外,王兴兴名列发明人或设计人的专利有6项。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各有两项。分别涉及高集成度高性能机器人关节单元、头戴式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和四足机器人等。

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有“一种机械手及机器人”等3项发明公布,“智能仿生手大臂及智能仿生手”等21项专利获得授权。

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公布了“一种四足机器人”等4项发明,获得“四足机器人”等9项专利授权。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则公布了“扫地机器人控制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等370余项发明,获得包括“穿戴设备”等在内的200余项专利授权。

申请专利有什么用?

在数量方面,4月21日发布的《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透露了一些数据:

截至2025年4月9日,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为408万余件,其中中国专利申请量达157万余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排名第二至第五的分别为美国、日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欧洲。

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前五的省(区、市)分别是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合计占全国专利申请量的60%以上。

“2025年以来,人工智能企业之间的专利战已经比较激烈”,某AI安全公司原知识产权负责人、在人工智能专利领域从业近十年的张筱认为,企业想在后期能够获得市场份额,通常需要设置专利战略:构建专利壁垒,抢占技术空白点,然后基于这些空白点快速扩张市场。同时构建好专利预警机制,排除专利侵权风险,实现价值转化。

张筱通过某机器人厂商案例分析人工智能企业的专利布局思路:

首先,聚焦市场潜力大的区域,如中国、日本、美国等,提前申请核心专利为产品进入当地市场铺路。初期优先布局核心专利,尽早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其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最后,通过专利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策略,构建产品护城河,占据市场份额。

存在哪些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还面临不少知识产权方面的挑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有待提升。

张筱分析,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专利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全球专利布局不够全面。从申请数量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国内,在国外进行专利申请略少。

其二,技术领域分布不够均衡。目前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应用层,比如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等,底层算法等基础层的数量偏少。

其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显。申请人过半都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其创新成果很难产业化。

其四,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待完善。维权时间长,专利权人的维权保护意识较为欠缺。

申长雨在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提高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等。


编辑:丰家卫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