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翻、河水浑、水草厚?一文读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7 18:18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春季底泥上翻?行洪后河湖水质变差?水草疯长影响水环境?您想知道的,我们来解答。

场景一 底泥上浮时,发生了什么?

春季河面经常有底泥上浮,是怎么导致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藻类了。

藻类属于原生生物界或原核生物界(如蓝藻)的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简单生物,没有维管束,也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藻类体型大小各异,比如既有小至1微米的单细胞鞭毛藻,也有长达60米的大型褐藻。冬季气温低,藻细胞代谢活性降低,细胞密度增大,向下沉积于温度较高的底泥中。到了春季,藻细胞代谢活性增强,细胞密度减小,易上浮至浅水的生存环境。藻类的丝状体结构特征,容易互相交结,与河道底泥、小型浮游动物等“纠纠缠缠”,共同上浮暴露于水面,从而使岸边浅水区域出现大量絮状物。

工作人员在五河交汇处清理漂浮物

这时,水务部门一般采取人工打捞、增加水体流动性等方式避免藻类大面积爆发。通常每年3月中旬后,沉水植物开始快速生长,上浮的藻类会慢慢消失。

场景二 行洪后的水环境变化

行洪会让水环境变差吗?行洪会导致河道的水环境发生变化,这就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持续性降雨后,水务部门可能会依据水位情况进行闸门联合调度,泄洪以减轻堤防压力。河道行洪过程中,水量加大且流速加快,不少随降雨冲刷进入河道的枯枝落叶、漂浮物就会沿行洪路径向下游迁移。此外,行洪时水量增大会冲刷河道底部的淤泥,致使水体中泥沙含量上升,氧气含量下降,而鱼类无法适应水域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出现部分死亡的情况,这是行洪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

雨后水面漂浮物堆积

为迅速恢复雨后河湖水环境,行洪过后,水务部门会及时采取措施,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科长王子龙介绍:“一般通过增加保洁人员,延长保洁作业时间,对河道中的漂浮物及死鱼进行打捞,保障三至五天内恢复河道水景观,七天左右恢复河道水质。”

北运河雨后水面保洁

场景三 水草好不好

沉水植物到底好还是不好?在水生态修复工作中,种植沉水植物被认为是有效的水体治理途径之一。

沉水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作用显著。“首先,其生长过程吸收营养物质能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其次,其根系能固着底泥降低水体浊度,而且它分泌的化感物质抑制浮游藻类增殖,增加水体透明度;此外,沉水植物能为小型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因此合理管护沉水植物利于‘浊水’变‘清水’。”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所郭浩然介绍。

北运河水域的“水下森林”

但沉水植物如果过度繁殖也会导致溶解氧不足、植物腐烂、水质变差、水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特别是每年3月中旬至5月初,沉水植物主要以菹草为主,其快速生长后容易大面积爆发,需要对其进行适当收割。每年5月过后,菹草会逐步凋零,河道中沉水植物多样性增加,主要为穗花狐尾藻、鱼腥藻、轮叶黑藻、竹叶眼子菜等,这些沉水植物生长缓慢,一般不需要特别管理。

穗状狐尾藻

岸边通常会保留一定的沉水植物,以提升对河道内保护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态保护水平。为规范沉水植物管护,北京市水务部门2024年专门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沉水植物管护技术指南》,从机制上加强对沉水植物的科学管护,精准实施“清割”,推进河湖管理规范化。

下一步,北京市水务部门将加大科技助力,进一步降本增效,继续为市民打造更优美的河湖水环境!


来源: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校检:陈沙 孙朝阳

审核:陈月


编辑:魏昕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