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 21:30
波兰作家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 著 马睿 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
20世纪50年代,波兰记者、作家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尚在上大学,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编年史家希罗多德还未被纳入他们的课程。毕业后,卡普希钦斯基踏入驻外记者的行列,被派往印度——这成为他长达数十年环球旅行的第一站,他的足迹从伊朗延伸至萨尔瓦多,从安哥拉遍及亚美尼亚。
在这段跨越各大洲的壮丽旅程中,卡普希钦斯基始终携带着希罗多德的《历史》。在游历世界的过程中,卡普希钦斯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用他那仍保留西方纯真视角的眼睛,去理解和描绘那些遥远而多元的非西方世界。他不断实践并借鉴希罗多德的方法——游历四方、细致观察、广泛交谈、耐心倾听,只为日后能将这些珍贵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当卡普希钦斯基重温自己携带此书环游世界的记忆时,他详细叙述了这位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话语如何助力他形成对日益紧密相连的全球化世界的独到见解。《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不仅记录了一个人横跨各大洲的非凡旅程,更是一部卓尔不群的编年史,见证了世界的变迁与融合。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的叙事策略巧妙融合了两种自传性质的叙述手法:一是个人记忆的追溯,二是通过引用希罗多德《历史》进行的文本间反思。在这双重叙述中,作为叙述者的“我”活跃于两个层面:一方面,重构自己的过往形象;另一方面,他将自己的性格特质、价值观及职业习性同希罗多德的形象进行比对与映照,从而编织出一部交织着个人与历史双重维度的自传。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的深层也蕴含着对与“他者”相遇的深切向往。似乎只有将波兰的声音与希腊的智慧交织融合,并以诠释学的视角解读“他者”的文本,与之进行跨越时代的对话,方能触及这位传奇旅行家的灵魂。最终,卡普希钦斯基对希罗多德形象的精心重塑与创新,不仅深化了《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的文学内涵,更赋予了这部作品探讨历史哲学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希罗多德作为古希腊第一位历史学家,其著作《历史》记录了地中海周边国家的风土人情与趣闻轶事。卡普希钦斯基在旅行中,每到一处都会想起希罗多德当年的描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历史与现实产生了深刻的联系。作者认为,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当下,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面对未来。同时,他也对历史的遗忘表示了担忧,认为人们应该努力记住过去,以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卡普希钦斯基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在全球各地的旅行经历,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然而,他并没有盲目地赞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进步,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全球化虽然加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但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卡普希钦斯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探讨,表达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卡普希钦斯基在作品中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例如,在描述非洲的战争和冲突时,他既展现了人们的苦难和绝望,也揭示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卡普希钦斯基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差异,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因此,他最为推崇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因为中国哲学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弹性和兼容并包,即不同的思潮、观点和立场融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又不损害各独立学派精髓的完整性。”
作为战地记者,卡普希钦斯基在书中也展现了对新闻记者职业精神与责任感的深刻理解。他在书中多次提到自己在采访和报道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新闻素材和人文思考。
有些书籍能够瞬间点燃你渴望翻开另一本书的热情;有些则像指南一般引领我们踏上探索的旅程;还有的书籍,比如鼓励人们投身新闻业的那些,能激发你的职业志向。《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奇妙地融合了这三重魅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的尾声部分,对旅行者的孤寂心境及其真正融入所到访社会环境的历程进行了深刻而透彻的反思,这一部分的洞察尤其令人动容。
我们应当踏上探索之旅,因为不同的世界与文化犹如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自身及文化的面貌。这不仅是希罗多德所揭示的真理,也是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在动荡世界中深刻体悟到的——唯有通过自我认知,人类方能自救,避免战争与分歧。这正是《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的目的。
(作者为文艺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