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在文字里畅叙吧!”
北京日报 | 作者 谵小语

2025-04-27 21:32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书海泛舟记》 重庆出版社二⚪⚪七年初版

“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想起你。”

2007年,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好友自京回沈,送了我一本书,她在扉页最下面写了这行字。我们都在大学时代做过文学梦,所以我明白她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本书的名字叫《书海泛舟记》,作者范福潮。当时我正忙于生计,同时也觉得这样的文字应该是在有闲、有雅兴时慢慢地读,于是只翻了前面几篇文章,浏览一下就放进了书架,想着今后有时间再细细品来。不成想,这一放,就近乎十年。那时,我们都二十几岁,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

十年间,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好友已经远赴美国,博士毕业后在一所大学里教书;而我几经辗转,正在慢慢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2016年夏天的某一日,我整理书柜,忽然又见此书。大概这时的我已经具备了读这本书的条件,拿起来就没有放下。

作者范福潮在书中通过一篇篇随笔讲述自己少年时的读书故事。在那个特殊年代,书是稀缺资源,为了找书读,年少的他去造纸厂捡“废”书,也会私下里与友人进行交换阅读。一次他把借来的《亚瑟王之死》又借给了同桌,借阅期限已到,同桌却把书借给了他人。为了遵守约定,范福潮坐上火车翻山越岭直奔汉中去追那本书。阳平关、定军山,一个个曾在书中读过的名字不时闪现在眼前。他把一路见闻写信告诉外地的父亲,父亲回信道:“谁言蜀道难,一夜阳平关。不追亚瑟王,怎到定军山?”那个静寂的夜晚我读到此处,深深陶醉,竟不能寐。这二十个字穿越时空、力透纸背,其间所传达的思想、情怀,足以打动每一个读书人。诗里有千载之上诗仙的蜀道之咏,有今人开天辟地的人间神话;有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的英雄传奇,有黄忠智斩夏侯渊的豪迈与气概。古今对话,东西并置;合辙押韵,一气呵成。这是我读到的今人所作最妙的古体诗!

范福潮先生回忆,儿时父亲非常重视对他的读书启蒙,父亲教给他许多读书方法,如“参读”。所谓参读,就是在读史的时候,要把不同史书放在一起,边读边记录他们之间的异同。书中提到崔杼弑齐庄公事件,父亲教他打表格,分段抄写,“红蓝铅”圈点,《左传》《史记》《晏子春秋》的区别一目了然。千百年前的事情,不经参读,如何体会?读文学作品亦如是。作者读罢《西厢记》沾沾自喜,读的是王季思校注本。父亲问:“董西厢(《董解元西厢》是现存金代诸宫调中最为完整的作品,通称为‘董西厢’)读过吗?《会真记》《蝶恋花鼓子词》和《摘翠百咏小春秋》读过吗?”作者汗颜,羞愧难当,于是找来这几本书,把人物、情节逐一对照比较,方得各自之妙。一个雨夜,作者诵读“红楼”,父亲躺在床上闭眼听,忽然叫停,说你取来某某本第几回来读;少顷,又喊停,说你再取某某本第几回接着读。如是往复后问道:“读懂了吗?”阅读之乐趣便在这不同版本的比较之中。

父子读书的故事远不止这些。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颇具古时的士人风度。作者写到自己曾担当父亲与友人之间借书还书的“信使”。借的书到了还书的日子是一定要还的,没读完就在还书时附短笺一封,提出续借请求。书中还有用书换菜的落魄老人,有在街巷里埋名避世的隐者,有因读书误了生计的老师,有雪夜忽至想起白天忘记一句典故的诗人。内文还有作者吟诵《吉檀迦利》(印度作家泰戈尔创作的诗集)时恍惚的神思,夜困吴山才体会到的鲁滨逊(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的孤独和法布尔(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那与自己相似的童年。

如果读了这些文字,你以为范福潮先生出自书香世家、名门之后,所从事职业是学者或者作家,那就错了。他的父亲只是那个年代的一位普通父亲,惟爱读书而已;而他自己,只是某石油公司职工。我觉得,这是真正的读书人的故事。

最后读到这本书的《后记》,作者讲述了书中部分文字的来由。我也见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吴玫。

2005年担任《上海中学生报》编辑的吴玫读到范福潮先生在《南方周末》撰写的读书文章,非常喜欢,写信邀请素不相识的范先生为自己报纸的读者写些东西,范福潮先生欣然应允。于是在母亲的病榻前,完成一篇篇专栏文章。母亲不久离世,这些文字成了范先生思念母亲的回忆。我也是因为在《上海中学生报》发表文字而认识吴玫老师,我们曾在上海见面,聊读书,聊生活,成了忘年之交。

我至今并未对那位赠书的友人和吴玫老师二人提起过这些事。“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想起你。”我想,读书人的事,就让我们在文字里畅叙吧!

2016年1月,我出了一本有关教育的随笔,终于可以回赠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吴老师。不成想,没过几天,吴老师寄来她的一本新书《于阅读中如痴如醉》,我看完书名忍不住笑出声来。就在这年夏天,好友自大西洋彼岸回到家乡沈阳,我也送了她我刚出版不久的小书,她看起来比我还高兴。

不久前,我把刚出版的一套“精读博物馆”书系寄给吴玫老师,请她提点意见。她说,这种主动蹲下身子尽量以浅显亲和的方式“求关注”的写法,“只有写作者知道,其实比象牙塔里孤芳自赏式的学术书写,要难多了”。

新书反响很好,首印很快就所剩无几了。其实,我那位友人和吴玫老师不知道的是,近二十年来,我非常受益的很多读书方法都来自《书海泛舟记》的启发。

(作者为作家、专栏作者)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