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状元”张璠:做社会工作,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对的
北京日报 | 记者 王琪鹏

2025-04-28 07:24 语音播报


每个人追求的人生价值不同,做社会工作,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对的,是对社会有帮助的。

张璠

清华长庚医院医务社工,高级社工师

提到“社工”,你会想到什么?社区工作者?居委会大妈?

1991年出生的张璠有话要说。她是一名医务社工,顾名思义,就是在医院里工作的社工。“医务社工不是医生,我也不是居委会大妈,而是帮助患者扫清就医路上障碍的人。”张璠是一个南方姑娘,说话总是带着微笑,亲和力十足。

90后、学霸、高级社工师……张璠身上有许多“标签”。一度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考状元”。张璠是江苏省张家港市高考文科状元,本科在外交学院学习外交学,研究生跨校跨专业攻读心理学。2015年,张璠从中科院硕士毕业,来到清华长庚医院工作。这是一家年轻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北京最早一批开展体系化医务社会工作的医院之一。

在医院,医务社工主要是和困难患者打交道。由于大多数患者从未接触过医务社工,张璠发现,在和困难患者沟通时,他们往往相当紧张。张璠服务的第一例个案是一对儿老实巴交的夫妇,来自山东农村,专程来北京看病。刚来北京两眼一抹黑,哪儿都不认识,手术的费用也没凑够。得知这一情况,张璠给患者的老家打去电话。说明情况后,村里为这对夫妇发起了募捐,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

回到老家后,这对夫妇又遇到了新问题,第一时间又想到了张璠。接到电话的张璠有点意外,夫妻俩怎么舍近求远,想到了远在北京的她?对方说:“我觉得你一定会帮助我们的。”这句话,让张璠记了很多年。

医务社工服务的个案,有的是来自科室的转介,有的是来自患者的主动求助。不过,案源的大头儿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患者,而是负责账务的同事。不少家庭困难、医疗欠费的患者,都成了张璠的服务对象。

张璠曾经接到过一个特别棘手的个案。这是一位年轻的配送员,被卡车撞伤,肝 脏 破 裂,住 进 了ICU。张璠试图帮助这个小伙子,结果发现他还没有成家,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已因病去世了。张璠想尽办法,甚至找到了小伙子的房东、租住所在地的居委会,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难道真的没办法了吗?”张璠不甘心。在交警的提醒下,张璠了解到道路救助基金可以帮助小伙子渡过难关,于是开始跑交警大队。“第一次遇到医院出面给人申请的。”接待她的工作人员非常惊讶。张璠一连跑了两三趟,终于帮小伙子申请下来了“救命钱”。

对于张璠来说,最有成就感的并不是帮助了一个人,而是“以后再遇到同类事情时,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做医务社工的这些年里,张璠把自己当成困难患者的亲人,小到一顿饭,大到为患者申请资助,许多濒临崩溃的家庭被她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在她和同事的努力推动下,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了清华长庚社会服务基金,为更多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雪中送炭。

一个曾经的“高考状元”,在医院做基层社工,会觉得有落差吗?张璠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但她对自己现在的状态非常满意。“可能我们90后的选择更加多元,每个人追求的人生价值不同,做社会工作,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对的,是对社会有帮助的。”

如今的张璠,已经是一名高级社工师。在北京,拥有这一职业资格的只有不到50人。这,是社工中的“状元”。

劳动改变中国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