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14:13
“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
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
正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
借助科技力量
越来越多的文明密码得到破译
120余件精品文物
让观众能近距离、真实地感受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
一块陶片
开启中国陶瓷史
曲折延伸的展线,
从一块毫不起眼的陶片开始。
“别看才巴掌大小,
却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陶片,
更是世界范围内
年代最早的陶制容器残片。”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介绍,
经过年代研究以及
陶片和碳十四测年样品层位关系分析,
确认这块陶片已有1.9万年历史。
这说明,
当时的先民已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
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
我国的陶瓷不断创新发展,
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65块碎陶片复原
红山文化陶塑人像
红山文化陶塑人像,
距今6500年至5300年前,
古人利用泥条盘筑法,
分别塑造头部和身躯,
再拼接成完整人像。
其脸部还经过了精细打磨,
黑彩点出的眼睛炯炯有神。
刘国祥介绍,
2012年5月,这尊人像被发现时,
可不是我们看到的完整模样,
而是散落成65块碎陶片。
考古人员历时1个多月,
才将这些碎块恢复如初。
它是红山文化能够完整复原的
形制最大的一尊陶塑人像。
微痕还原古人
玉器“琢磨”技术
考古发现证实,
我国玉器有近万年的发展史,
展览中一组3件玉钩形器均属于红山时期,
但分别出土于红山文化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商代殷墟妇好墓。
刘国祥介绍,
3件文物相隔2000年,
却展现了良好的传承脉络,
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要分析我国古代高超的治玉工艺,
微痕分析等科技手段
成了考古工作者的利器。
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为例,
微痕分析技术还原了
这枚珍宝现身的全过程。
玉玦的开料和玦口加工,
采用了锯片切割技术,
龙形的中孔、齿部和卷尾
则是借助线锯透雕技术完成,
最细小的一处切割痕迹仅有大约0.2毫米。
玉玦光洁的表面,
采用了延续数千年的砺石打磨技术
进行粗磨、细磨,
较长的阴刻线则由旋转砣具刻出。
考古方舱“直播”
文物复原全过程
一个三面透明的小屋,
将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
开展考古工作的过程直观展现。
就在这处“考古方舱”内,
一个出土时不幸碎裂成多块的唐代龙首,
完成了拼对和粘接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
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考古方舱负责人刘勇介绍,
龙首由于碎裂情况较为严重,
为了减少拼接过程对文物的伤害,
团队扫描获取了20余个碎片的3D模型,
先用虚拟拼接,
把每一个“小零件”的位置确认好,
再根据组合结果拼接实物,
就能确保一次拼成。
■地点: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南门)
■票价:1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