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16:34
4月25日至26日,国家民委在云南省腾冲市召开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出席会议并讲话,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出席会议并致辞。此次现场会聚焦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为推动边境地区发展指明方向、意义重大。
边疆巨变背后的“中国经验”
兴边富民行动不仅是发展工程,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交出了亮眼答卷:
在经济领域,边境地区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特色文旅、边贸加工等多元格局。例如,云南25个边境县(市)2024年GDP增长3.8%,人均GDP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4%;辽宁东港市通过“草莓革命”打造百亿产业,带动10万边民增收;新疆巴克图口岸2024年边民互市进口货运量达13.9万吨,同比增长39.4%,货值增长5.2倍,实现“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又如在城乡焕新上,新疆于田县“天堑变通途”;内蒙古“水电路讯”全域覆盖,现代化社区取代“孤岛村寨”;云南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边境幸福村建设让边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从“边陲末梢”到“开放前沿”的跨越
实践方出真知,围绕“兴边富民”,以改革破题、让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一条条特色路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草莓革命”撬动百亿产业:辽宁东港市通过品种改良、电商赋能,打造草莓全产业链,带动10万边民增收。2024年,当地草莓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出口基地。
“互市+加工”激活口岸经济:新疆巴克图口岸2024年边贸货运量激增300%,其中边民互市进口葵花籽原油货值2.55亿元,同比增长5.2倍,推动“通道经济”变身“落地经济”。广西友谊关口岸智慧通关系统将货车验放缩至30秒,2024年进出口货运量达550.7万吨,货运车辆突破50万辆次,创历史新高。
“数字边疆”打通发展动脉:广西友谊关口岸升级智慧通关系统,实现“铁路快通”模式,通关时间从40小时缩短至5小时以内;云南临沧中缅边境口岸通过“警企互动机制”,日均保障4000余吨甘蔗高效通关,单日峰值达6000吨。
共同体意识浸润边疆热土
“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每一座界碑、每一条界河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围绕兴边富民行动,各地以文化为纽带,厚植家国情怀。
西双版纳主题教育馆:通过300余件文物展陈,讲述茶马古道上的民族交融史诗,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地。
吉林“红色边关”工程:升级延边州珲春防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将红色文化与边境旅游深度融合,激发爱国热情。
内蒙古“同心宣讲团”:开展“守望相助・千里边疆行”活动,覆盖4.8万边境牧民,通过“草原学习轻骑兵”等形式,将党的政策和民族团结故事送到草原深处。
新时代兴边富民的中国特色实践
潘岳在此次现场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鲜明主线,坚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要健全长效机制、评价机制、落实机制,立足边境地区实际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加快边境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加强边疆治理研究阐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支持边境中心城镇和村寨建设,加快构建互嵌式社区;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汇聚强大合力。
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这是对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全面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又一全新阐释,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从理论维度深入剖析,该论述蕴含着深厚的学理逻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鲜明主线,紧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要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通过凝心铸边,在边境地区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能够使各民族在思想上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后续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通过文化与思想的融合,促进人类社会团结进步的理念一脉相承。
产业兴边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支撑。边境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加快边境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潜在资源的经济价值,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例如,发展边境特色农业、边境贸易、边境旅游业等,不仅能带动当地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优化种植养殖结构,还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符合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文化润边有着丰富的文化学内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边境地区加强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能够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传承和创新边境地区传统文化,这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契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民生惠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高度一致。聚焦民生加强政策扶持,支持边境中心城镇和村寨建设,从社会保障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能够有效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在养老、医疗、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让边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
互嵌实边致力于构建互嵌式社区,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符合社会学关于社会融合与和谐发展的理论。打破民族间的隔阂,促进各民族在居住、就业、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能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良好社会关系,增强民族间的理解与信任,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开放活边旨在指导支持边境地区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强跨境交流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从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来看,这有助于边境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固防强边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是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卫国戍边整体能力,体现了国家主权理论和安全战略理论。边疆地区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安全。只有筑牢边防安全防线,才能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提供坚实保障。
协同建边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汇聚各方强大合力。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兴边富民行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多个领域。只有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整合党政军警兵民等各方资源,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实现边境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