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18:11
近些年,本市建设了不少滨水空间,然而,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滨水空间的配套服务相对不足,导致游玩体验大打折扣。
平心而论,建设这些滨水空间,有关方面费了不少心思,有效改善了周边环境,激活了一定商业价值。有的将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景色宜人;有的串联起沿线多个商圈、文化园、居民区,已发展为新晋网红打卡点;还有的打造慢行系统,成了市民散步骑行的好去处。但与此同时,部分空间还存在纳凉设施不足、周边停车不便、步道坑洼不平等短板,问题看似不大,却拉低了获得感,需要管理工作加快升级。
滨水空间有了,配套服务没跟上节奏,说明城市更新中,有时还是缺少“用户思维”。从客观现实看,一处城市空间的建设,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很多时候,每个部门只关注完成分内之责,而最后呈现效果反倒容易被忽视。反观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在设计之初就要研判目标用户的需求,生产出样品后,更要站在目标用户的角度体验产品好不好用、方不方便,并及时做出修改调整。城市空间建设与之类似,怎么建设、效果如何不能全然由施工方说了算,凡事要多想一些、想细一些,把“用户”当作设计的起点与终点,才能最终达致最好的效果。
滨水空间的崛起、城市河流的重生,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绿色获得感,更在于挖掘消费新动能。今天,不少城市以水为媒,打造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沉浸体验的交互场景,越来越多的滨水空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就拿亮马河这一成功案例来说,既保留了让人亲近自然的野趣,也利用沿岸空间改造而成的咖啡馆、小酒馆带动了潮流消费。从平平无奇到热门打卡地,这处流动的“国际会客厅”已成为北京的一张璀璨名片。汲取成功经验,及时补齐短板,打造自身特色,显然还有更多文章可做。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大家对于宜居城市的普遍期待。打造更多活力无限、绿意满满的高品质空间,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安逸。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