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文化赋能”——平谷责任规划师助推百年老集焕发新生,寻味京郊“烟火气”
2025-04-28 22: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自2020年发布实施责任规划师工作以来,平谷区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的要求。责任规划师团队通过规划专业技术积极助力全区各层级、各乡镇规划实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深度挖掘金海湖靠山集历史底蕴,打造文化体验、商旅融合、民生服务一体的京郊文旅新地标。

破茧:从历史困局到焕新契机

靠山集位于平谷区金海湖镇靠山集村,地处京津冀交界地带,是北京东北部规模最大的集市之一,汇聚了周边三省八乡1万余商户、周边村民与城市居民。但集内设施年久失修、路面破旧、人车混行、摊位杂乱无序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正常逛大集的需求。

为做好靠山集基础设施提质、突出百年大集文化底蕴,平谷区乡村产业策划责任规划师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文旅创新工作室团队从文脉挖掘、概念植入、方案设计等多个方面助推靠山集大集改造工作,规划“人货分流”管控体系,构建“中央广场—街巷界面—节点空间”三级公共空间网。其中,中央广场作为核心活动区,将承载节庆展演与文化活动;街巷界面则通过铺装优化与节点景观营造,形成“一步一景”的沉浸式游览路线,兼顾通行效率与游览舒适度。

大集改造前后对比

4月24日,靠山集空间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开集当天,500个摊位商户、近万名游客感受到了这个600多年大集的繁荣与京津冀三地居民生活的独特韵味。

蝶变:三大策略重塑文化地标

文化铸魂

深挖历史文脉,打造乡村文化展示新窗口

责任规划师团队系统地梳理了《平谷县志》、文化典籍及口述史料,并结合北京地区现存可考据的明代集市进行研究,科学论证了靠山集与明代军事体系的历史成因与空间关联,从而提炼出三大文化内核:戍边记忆,永乐帝迁都背景下的军民共生;经济缩影,京郊最早大型集市的商贸辐射力;乡土情怀,跨越时空的市井生活图谱。通过文化挖掘、概念植入、方案设计,将功能单一的农贸市场升级为文化展示窗口,让赶集成为一场“触摸明朝”的时空穿越之旅。

历史成因分析图

价值转译

构建可阅读场景,让历史触手可及

责任规划师团队以明代集市文化为切入点,从集市的山水环境、明代书法、明代货币、商贸度量工具及运输方式中提炼文化元素,构建符号转译体系,在集市地面、入口及边界三大空间中进行文化可视化设计。

文化符号与纹样体系分析图

在地面空间上,通过嵌入带状铜制金属装饰条,刻印以“山-水-集-关”要素组成的文化LOGO,以及货币、度量工具、运输方式等标识矩阵,构建地面文化展示系统。在主入口空间,提取长城与军事关隘元素,打造兼具形象展示与文化阐释功能的集市大门,并在大门内墙设置文化展墙,传递靠山集文化信息与历史渊源。

大门与附属文化展墙照片

在边界空间上,通过对围栏与围墙进行主题色涂刷,并加以文化符号与纹样的细节装饰,使其形成线性的文化展示长廊,营造趣味横生、热闹喜庆的集市氛围。

文化展示围栏与围墙照片

以上场景的构建,让集市形成了“移步见史,俯仰皆景”的文化信息展示空间,以环境细节讲述历史故事,推动传统文化与功能场景有机融合,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生。

民生提质

基础设施焕新升级,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在进行文化可视化的同时,责任规划师团队坚持以集市使用者为中心,在不破坏传统使用习惯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性与实用性考量,提出了两大提质实施工程。

在地面铺装提质工程中,通过使用不同材质的地面铺装,划分交通通道与售卖摊位空间,并采用透水混凝土解决积水问题,压花混凝土提升步行安全与美观度。在围栏边界提质工程中,结合文化图案定制牢固性、耐用性强的围栏设施,替换现状破损围栏,强化安全性与景观性。

在管理设施及周边空间提质工程中,在确保不影响现有管理用房使用安全的同时,新建环绕式廊架,以增设外部休憩与文化展示空间。通过硬件设施改造与人文关怀并重,切实提升集市服务品质。

管理用房与新建环绕式廊架示意图

启示:传统集市当代重生范式

靠山集作为金海湖镇传承至今的“活态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成长为平谷全域旅游体验的重要节点与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下一步,责任规划师团队和清华同衡团队将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耕传统文旅资源的活化与利用,为高大尚平谷发展、首都文明建设奉献力量。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平谷分局提供


作者: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