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11:35
2025年4月的西藏春意渐浓,在日喀则市定结县公安局,43岁的卓玛攥着崭新的户口簿,用手指反复摩挲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口簿”字样,25年的等待,终于在这一刻化作一句质朴的感谢:“25年了,你们比亲人还亲!有了户口本和身份证,我就能堂堂正正回定结看阿爸了。”
这个在云南漂泊25年的“黑户”女人,此刻握着民警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身后妹妹达珍捧着的锦旗上,“人间大爱恩如山 无私相助寻亲人”的烫金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户口簿上的“重生”——从“黑户”到“荣孔村女儿”
4月初,定结县公安局完成卓玛的户籍补录工作。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本正式户口簿,常住人口登记表上“定结县江嘎镇荣孔村”的住址,与2000年的原始档案记载完全吻合。
由于长达25年没有户籍,既无迁出证明,又无身份证明,卓玛成了“两头空”的黑户,在云南的生活处处受限,无法购买正规车票,甚至连最普通的银行业务都难以办理……为解决她的落户难题,民警次旦仁增带着卓玛提供的旧照片,翻出2000年的原始户籍档案,在泛黄的纸页间寻找“卓玛”的蛛丝马迹。“当时手写的户籍册,字迹都有些模糊了,但出生日期和家庭成员信息能对上。”他反复查阅,逐页比对,终于在第87页找到那个被时光尘封的名字。
同时,次旦仁增与云南镇康县公安派出所反复沟通,补齐跨区域的证明材料,并在请示报告后为卓玛开启“特殊疑难户口补录”绿色通道,户籍窗口也同步启动“加急模式”,户籍民警次仁拉姆在办理业务时,仔细核对每一项信息,确保万无一失。
当打印机吐出崭新的户口簿,民警特意在信息栏多核对了几遍——“卓玛”,这个曾经在系统里“不存在”的女人,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证明。
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从电话求助到回乡重逢
故事要从今年2月16日说起。一通来自云南镇康县的求助电话打到定结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电话那头,卓玛的外甥刘健讲述了舅妈的寻亲诉求:“我舅妈是西藏定结人,25年前跟着我舅舅去了云南,现在她连身份证都没有,就想看看老家的亲人……”
原来,25年前,卓玛外出打工时结识了李立伟(刘健的舅舅),随后跟随他前往云南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卓玛对家乡的记忆逐渐模糊——只隐约记得“荣孔村”这个地名,成了没有户籍的“隐形人”。
接到求助后,民警们深知责任重大,迅速行动起来,深入荣孔村挨家挨户地走访询问,认真比对亲属关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番奔走,民警成功找到了卓玛的姨妈。当视频连线接通,卓玛对着屏幕里鬓角斑白的姨妈喊出“索姆”时,屏幕两边的哭声穿透了2000公里的距离。虽已阔别25年,亲情依然浓烈。
锦旗背后的“民生温度”——每本户口簿都是回家的路
如今,这面绣着金色大字的锦旗挂在治安大队的荣誉墙上,这不是定结公安第一次完成这样的 “生命重建”——大队长巴桑次仁说:“群众眼里的‘小事’,就是我们心里的大事。当看到她拿到户口簿时的眼神,就觉得所有的汗水都值了。”
在定结公安的工作日志里,这样的“小事”每天都在发生:帮留守儿童补办出生证明、为孤寡老人送证上门、替返乡民工核查户籍信息……这些藏在皱纹里的笑容、握在掌心的感激,正是“人民公安为人民”最生动的注脚。正如卓玛在离开时反复念叨的那句话:“回家了,终于回家了。”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承载着一个公安局日复一日的坚守,更丈量着新时代警民关系的温暖刻度。
这场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重逢,最终定格在一面锦旗、一本户口簿、一张身份证上,但留在卓玛一家心里的,是民警们四处奔走的脚印、在档案堆里翻找的背影、在视频连线时红了的眼眶——这些具象的温暖,让回家不再是梦里的青稞地,而是触手可及的、带着警徽温度的现实。
(文中卓玛、达珍、刘健、李立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