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标准指南发布,如何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转型升级?
中国之声 | 作者 张棉棉

2025-04-29 11:50 语音播报

时事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针对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应从哪些方面下功夫,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转型升级?中国制造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什么样?中国机器人发展的明天什么样?在昨天(28日)播出的中国之声特别直播《问答之间》中,嘉宾们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郝玉成、尤政、杨旭东(从左到右)做客中国之声

标准是基础性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制造标准的创新发展对落实标准化战略、引领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组长 尤政说,2024版《指南》的发布目的就在于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以标准指引下一阶段我国的智能制造各项工作,引领制造业加快智能化升级。截至目前,我国累计迭代发布四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尤政:在标准的支撑引领下,我国智能工厂建设规模和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制造装备、工业软件以及系统解决方案不断取得突破,标准引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效显著。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三个部分。这一结构的划分,旨在全面覆盖智能制造的各个环节,确保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杨旭东说,2024版《指南》明确了新阶段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优化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方向,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同时更加注重场景应用和标准群建设。

杨旭东:强化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基于前期在数字孪生、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积累的标准优势,2024版《指南》进一步提前做好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标准化布局,强化新兴技术与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工厂核心要素融合创新,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加快形成高效能的先进生产力。

24版《指南》提出,到2026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杨旭东说,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接下来,将统筹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探索标准攻关新方法。

杨旭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基于实践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项目,加强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预研和试验验证能力,加快早期重点标准修订,减少标准交叉重复,提升标准有效供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研制,提升企业的标准化水平。

24版《指南》中,为什么新布局了工业软件方向标准?尤政解释说,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它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业软件强不强是一个国家科技“软实力”的积累和体现。目前,我国工业软件应用中存在包括数据孤岛问题,系统集成问题,安全与可靠性问题等,制约了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

尤政:新增工业软件标准方向,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标准化的指导和规范,推动工业软件的互联互通、集成应用和安全可靠运行。

在智能制造领域,机器人的发展颇受关注。日前北京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但是,部分机器人选手步履蹒跚的画面也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半程马拉松赛道上的机器人,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对此,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副组长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郝玉成认为,这恰恰说明我们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机器人蹒跚一小步,新产业发展一大步。

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郝玉成:出现问题不可怕,我也相信只要参与这个半马的,出现了这些问题的,不管是技术问题,还是原材料问题,还是软件问题等,都会在这个行业里面组织研发者进行攻关。它也恰恰说明了我们机器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我们努力攻关能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市场。杨旭东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对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杨旭东: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细分领域。AI的发展将进一步赋能机器人自主决策和自适应能力,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将迎来质的飞跃。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尤其在物流、医疗等场景的应用已处于全球前列。但在一些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底层技术等方面仍然跟国外有一定差距。郝玉成说,未来,中国机器人需在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攻关,突破“卡脖子”环节;二是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提升不同厂商产品的兼容性和集成效率;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兼具机械、电子、AI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AI技术的突破将大幅提升机器人的感知与交互能力,例如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郝玉成:(机器人)它是我们智能制造的基础装备,也是我们未来会影响我们每个人工作跟生活的。所以我们有一句话说,将来的场景是,场场都有机器人,家家都有机器人,机器人会走进千行百业,会走进千家万户。

在尤政看来,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应该聚焦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细分的领域,同时应该依托国家实验室和行业龙头企业突破一些技术难题。

尤政:像我们的机器人,我们现在可能更多的是形似,还做不到神似。我也注意了,我们每一个机器人的脚板都是刚性的,我们每个人的脚和手实际上都是有很多的传感器都能做到自适应,适应跑的要求,也适应环境的要求。所以在具身机器人的发展里面,像智能传感器、卫星传感器还是非常重要。第二个神似实际上是和AI的相契合,你要付给他小脑和大脑,他才能够更好地去运动,我想这也会催生新一代的智能的装备,所以我们在“热”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基础和核心技术,千万不要重应用轻基础,最后一时很辉煌,却发展得慢。


编辑:周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