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青林,男,汉族,中共党员,京投轨道运营公司安全总监、供电机电部经理、党支部书记。他曾获“2017-2020年北京市交通行业先进个人”称号,带领部门先后荣获“北京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荣誉。白青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乘坐大兴机场线的殷殷嘱托,以“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为使命,立足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维修生产一线,时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供电机电专业运维领域深耕不辍,用技术创新与管理智慧筑牢首都轨道交通安全屏障。
初心如磐
书写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新篇章
供电机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遍布线路各个车站、区间和车辆段,犹如轨道交通的“心脏”和“血液”,为运输服务提供动力源泉,是安全运营的基础和保障。白青林常说我们要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披甲枕戈而卧”的备战状态,换取乘客“时时放心得下”的安全感。
每逢节假日、重大活动或极端天气,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坚守保障一线,与部门员工共同加强设备巡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在他的带领下,部门员工协作共进,保障公司所辖三条全自动运行线路设备稳定运行,保障乘客安全出行。为了提高供电机电专业的应急处置能力,白青林组织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提升团队应急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有效性,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他还积极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总结创立部门的“5831”安全管理流程以及“四看四严四查”工作法。通过持续开展安全培训、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形成了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保障安全的良好氛围。
锐意创新
助力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新举措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民出行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供电机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故障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在长期的运营工作中,白青林深知只有不断管理提升和技术创新,才能满足乘客美好出行的运营需求。公司所辖国内首条自主化全自动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燕房线、全行业第一条“准高铁、公交化”的市域快线大兴机场线、首都主城区骨干线网中实现全自动运营功能的“大站快车”线路19号线,三条线路各具特色。22座车站、78公里里程,他穿梭其中,每天微信记录的步数都超过万步,他用脚步丈量着征程,他用思考催生着行动。
在充分调研行业设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白青林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在行业内率先推行“专业融合”和“跨专业电源设备集中管理”创新模式。“专业融合”工作使原来的供电、机电设备由分专业维护与应急处置的各自为战模式,转型为两个专业联合作业、统一应急处置的联合作战模式,实现“作业层深度融合、管理层专业建设”的目标,有效提高设备维护维修质量与突发事件处置效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由原来平均12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通过专业间业务的融合,同步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传统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中,电源设备均由各专业自行维护和管理,分散管理设备维护标准不统一、设备故障处置能力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白青林首创“跨专业电源设备集中管理”模式,将公司所辖线路各专业电源设备1250套、蓄电池18218块,统一划归供电机电部集中管理和维护,依托部门专业优势实现标准化维护,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电源设备稳定性和维护质量,保障公司所辖线路运行安全。
基于公司数字化转型,白青林结合部门日常运维工作管理需求,聚焦部门业务流程管理与设备运维检修工作,以实际业务场景为核心,利用“低代码”平台研究搭建部门综合管理应用,集成施工计划管理、部门审批管理、员工考勤管理等25类45项功能,日常活跃用户超400人,累计使用数据超13万条,全面提升运维管理效能。
精研业务
守护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新行动
白青林紧紧围绕“特色鲜明、行业领先、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运营服务商”愿景目标,致力于数字化转型,积极运用信息化软、硬系统,赋予轨道交通这个传统行业新的服务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让运营服务和设备运维更具效率和创造力,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他组织接触网6C检测设备进行定制化平台开发,逐步完善了接触网检测系统的智能识别、设备状态评价、故障预测等功能,实现了接触网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使部门的接触网检测、状态评价智能化水平处于轨道交通行业前列。同时,推动变电所智能运维平台在大兴机场线落地实施,通过平台的建设,有效提升部门智能运维工作水平,降低员工劳动强度,实现设备实时状态监视和状态评价,推动设备故障修向状态修转型。
在做好日常业务的同时,白青林带领团队积极承担公司各项科研任务。大兴机场线地下区间接触网采用的时速160公里高速刚性接触网技术,这项技术是世界上首次长距离应用,白青林作为运营单位的负责人,在项目初期即投身研究,从初步设计、仿真评估、设备选型到安装工艺、验收标准等全过程严格把关,确保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大兴机场线开通运营后,带领部门员工针对时速160公里高速刚性接触网维护工作进行攻关,编制刚性接触网维修维护地方标准,为“新国门平安服务示范线”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为解决轨道交通电气化铁路中过分相动力损失难题,彻底解决行车对电网的污染,2020年京投轨道运营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中铁电气化局等组成研发团队进行攻关,白青林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工作,他带领部门员工四年磨一剑,全过程组织项目的现场实施。针对既有线路升级改造存在安全风险,他组织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讨论,明确每一个实施方案和应急保障措施,共计组织编制专项工作方案20余份、设备维护指导书、设备应急预案10余份。该项目已于2024年底投入试运行,该型设备在国内尚属首例。
轨道交通企业是能耗大户,为了践行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白青林针对高耗能设备,主动组织部门技术人员,对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特性和设备联动模式进行梳理研究,并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四个月的测试,在保证车站环境舒适度的前提下,对通风空调系统设备运行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空调机组单站能耗降低10%,其他设备节能措施也在逐步推进。
他秉持格物致知理念,系统构建技术体系,累计发表专业论文8篇,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并参编多部标准规范。
匠心传承
培育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新力量
作为党支部书记、供电机电部经理,白青林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乘坐大兴机场线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活力,以身作则开展技术传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努力打造一支兼具战斗力与专业性的技术梯队,塑造诚信守规、严谨安全、务实精细的工作作风。在疫情防控、23·7防汛、极端天气应对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他和他的团队紧密协作、攻坚克难,出色的完成多项关键工作任务。
白青林用他的创新和担当,推动着设备运维质量的持续提升,用他的奉献和坚守,守护着乘客的每一段旅程。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真心和付出,持续谱写着京投轨道运营人“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守护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