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程到领跑:北京地铁的55年征程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30 14:37 语音播报

产经新闻

55载岁月如歌,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却见证了北京地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回首往昔,从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的萌芽初绽,到如今织就29条线路、总里程达879公里的“地下经纬”,纵横交错的轨道如同城市跳动的脉搏;从最初仅有17座朴素车站,发展为523座各具北京人文特色的现代化站点,北京地铁已经成为传承古都韵味、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化窗口。

曾经,北京地铁是行业发展的追赶者,在技术与经验上落后百年。而如今,它不仅成为首都轨道交通体系的核心缔造者,更将自身积累的成功范例与丰富经验,从首都北京推广至全国,乃至走向海外。去年,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所辖线路客运量高达27.86亿人次,占公共交通总运量的48.7%。这串数字的背后,是其在缓解首都交通拥堵、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方面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畅通 北京让首都更美好”。这不仅是公司始终践行的发展理念,更是镌刻在每位地铁人心中的使命。他们以保障市民便捷出行为己任,持续为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添砖加瓦。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成为首都国企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

破土与扎根

北京地铁是中国地铁的起点。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线路全长23.6公里,共设车站17座,包括1号线苹果园站至复兴门段和2号线复兴门站至北京站段。北京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开启了轨道交通的新纪元。

伴随着地铁的诞生,北京地铁运营管理机构也应运而生。1970年4月15日,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运营管理处正式成立,担负起接待参观和战备人防等特殊任务。

许多人的人生也由此和北京地铁产生了联系。第一代地铁司机之一的张晓雨便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1975年,19岁的张晓雨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地铁,驾驶的列车车型为DK2型,四节编组,上白下绿的外观,内部采用公交式座椅布局。

“尽管车厢空间有些狭小,”张晓雨回忆道,“但作为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地下客车,DK2型上采用的诸如压缩焊接构架、空气弹簧等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国外地铁电动车辆的技术水平。”

此后北京地铁规模不断扩大,车辆配置不断提升。1983年,车辆总数已经达到192辆,共7种车型;1984年全面实现5辆编组。运力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开始与北京地铁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每次去石景山游乐园,父母都会带我坐1号线,十分方便。”家住西单的关先生出生于1978年,他分享了许多同北京地铁有关的儿时回忆。“2号线成环线运营(1987年)之后,我和小伙伴经常带着漫画书坐地铁,绕一圈刚好读完一本,现在回想起来仍旧觉得十分有趣。”

除2号线外,地铁1号线经过多年发展,也在2000年实现了贯通长安街的系统工程。这两条线路虽然里程不长,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为北京城的发展打通了“任督二脉”。

地铁的“奥运速度”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地铁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彼时,北京地铁的线路总长度仅为54公里。而在筹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7年时间里,随着一个个目标的达成,让人们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前的“地铁速度”。

三个月完成全网AFC(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更换,13号线、八通线、5号线分别于2002年、2003年、2007年开通……尤其值得铭记的日子是2008年7月19日,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在同一天正式通车,兑现了北京申办奥运时在交通保障领域许下的承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地铁成为赛事服务的重要支撑。关先生还记得看完男篮小组赛后回家的情景:“比赛结束已近深夜11点,从五棵松回西单的地铁里全是兴奋的球迷,站内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保障秩序井然。”这一细节让他感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离不开地铁工作人员的付出与奉献。”北京地铁不仅满足了赛事需求,更展示了中国公共交通的效率与温度。

服务科技双进阶

“后奥运时代”,北京地铁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0年,5条新线路延伸至房山、昌平、顺义、大兴等京郊区域,此后每年都有40-50公里的新铺设线路实现通车。2013年,10号线“成环”运营。2021年,共计9条(段)线路开通试运营,创下单年开通线路条段数的历史之最。如今北京地铁网络如“毛细血管”般几乎覆盖全城,承接着每日运送千万名乘客的重要使命。

科技与服务并重,成为地铁发展的核心方向。北京地铁公司调度指挥中心主任焦天雨表示:“乘客乘坐地铁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等车时间短了。”现在北京地铁已经有10多条线路的行车间隔达到3分钟,中心城区线路已达到2分钟。与此同时,支付方式全面升级:从纸质票到实体单程票,再到二维码,北京地铁全路网实现了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移动支付方式的全覆盖。目前,BEIJING PASS、外卡拍卡过闸,站点配置多语种翻译机,王府井站开设本外币兑换服务网点等多项服务,也让外籍乘客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依托前沿技术构建“智能客服、智能运行、智能运维、智能管理”四位一体的智慧运营体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硕果累累,智慧车站实现“无感通过”“AI客服”……

便民服务的精细化提升同样显著。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被配备在每个站点,为突发状况提供“黄金4分钟”急救保障;行动不便的乘客可通过北京地铁App或小程序进行“爱心预约”,享受无障碍通行服务。此外,站点开发便民设施的步伐也在持续加快:目前,自动售卖机、潮玩机、领水机等自助机具已达1900台,便利店102处,面包店20处,献血屋2处,便民餐车餐柜25处,鲜花机柜30处,寄存柜150处,共享充电宝600台,地铁小站8处,城市客厅2处,这些服务设施不仅便利了出行,更让地铁成为城市生活的延伸空间。

许多北京市民都像关先生一样,尽管购置了家庭用车,但地铁仍是日常出行首选。“线路覆盖全城,不受拥堵影响,与公交、机场的衔接也愈发顺畅。”目前,北京地铁客运量已占全市公交总运量的近一半,其高效与温度的结合,正重新定义现代都市的出行体验。

【亲历者说】

亲历地铁技术跨越式发展

——北京地铁运营二分公司房山线检修中心 李京兵

在地铁轨道的幕后,有一群人用双手守护着城市交通的地下脉络,李京兵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从业33年的资深检修人员,李京兵见证了中国地铁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历程。

1992年,刚从北京地铁技校毕业的李京兵,跟着师父踏上了检修之路。回忆起最初的学徒时光,李京兵充满感慨:“每天绕着列车转,对着电路图一个个找元器件,在脑子里建信息库。”观察零件磨损痕迹、聆听设备运转异响、嗅闻线路焦煳气味,这些传统手段构成了彼时地铁检修人员的“诊断体系”。

2000年,李京兵调到北京地铁四惠检修车间,首次接触到搭载VVVF调频调压控制的DKZ4型地铁电客车。与此前采用机械组合开关,有触点控制的地铁电客车相比,DKZ4型车上的交流牵引电机、SIV辅助电源系统,基本都是无触点控制。

“以前觉得明白的事儿,一下子又不明白了。”李京兵深知自己的检修技术也要随着车型发展而不断学习提升,“当时在现场干活,涉外厂家人员已经用电脑去读取故障,而我们还只能用万用表一截一截去测量。”

然而,涉外厂家对核心技术的封锁如同高墙。李京兵从最基础的打下手开始,通过观察对方工作细节、虚心请教,以及自己的学习、摸索、思考,最终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检修流程。“涉外厂家人员撤走后,也能放心地把活儿交给我们干了。”

“进口依赖”在北京地铁的时间并不长。“2005年前后,咱们就开始了国产化试验。”谈到这里李京兵的语气中透着自豪,“进口的门控板、车载显示器,咱们学习研究,不断进行国产化试验。”

“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在2010年迎来突破。当李京兵调到房山线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眼眶发热:线路上行驶的是全国首条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地铁列车,最高时速达到百公里。也正是从房山线开始,地铁技术的国产化占比越来越高。如今的地铁列车,TCMS(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能够采集数万条数据,智能诊断系统能提前预警故障隐患,检修人员可以根据系统提示精准处置。

“以前检修是体力活,现在是脑力活。”列车全自动运行技术的演进同样让李京兵惊叹,“下一个三十年,咱们乘坐的地铁能实现车车互联、轨网协同,那才叫真正的智慧交通呢!”

从北京地铁到河内站台

——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西直门站 任珊

在2021年3月任珊到达越南时,轻轨筹备现场的情况一点都不乐观:“站台上标线不清晰,指示牌数量不足。”更让她担忧的是,“市民对许多站内设备都不了解,甚至是第一次用到,随时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引和帮助。”

任珊所执行的任务,是河内吉灵-河东轻轨线运营咨询服务项目。这条轻轨线路全长13.02公里,全线采用高架结构,参照中国技术标准设计和建造,运营核心设备也均采自中国。2021年1月,北京地铁公司与多家兄弟单位组成联合体,通过国际公开竞标,承接了其线路接收、实施筹备和初期运营工作。

“咱们有句话,叫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珊和同事们达到河内后,参照国内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和北京地铁的运营管理经验,首先帮助当地团队修订和完善了规章制度,让当地员工对工作和服务有了系统认知。这一举措效果明显:“站内人员服务意识和主动性大幅提升,也就是俗话说的‘眼里有活儿’了。有时候主动伸一下手,就能帮到乘客很大的忙。”

2021年11月线路开通首日,任珊迎来了真正“大考”。大量乘客涌入站台,站厅瞬间被挤得水泄不通。“当时扶梯口、站台上全是拍照打卡的人,列车进站时甚至有乘客探头张望。”

关键时刻,任珊果断启用北京地铁的“限流法”:先在站外利用展板、引导牌等,规范人们行走路径,做到有序排队;同时对进站客流进行限制,等站厅内的一部分乘客上车,具备一定承载能力后,再分批放行站外乘客进站。“这些都是北京地铁应对大客流的‘看家本领’,是我们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线路开通之后,任珊和同事们没有立刻回国,继续在这条轻轨线上待了3个月。“每天在线上我们都要转几个站,了解当地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同时继续帮助他们抠细节、加强运营管理。”

从北京地铁到越南轻轨,任珊和同事们留下的不只是候车线、警示牌和应急预案,还有将安全刻进流程、把乘客放在心上的运营哲学。不到5个月的时间,吉灵-河东轻轨线总客运量就超过153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到54121人次,正点率为99.95%,运行图兑现率达到99.97%。而伴随这些数据藏在站台运营细节里的“中国经验”,则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短评】

相伴美好出行的地铁华章

55年,见证了北京地铁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它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记录着首都的变化,将古都风貌与现代脉动交织其中,不仅镌刻着首都日新月异的发展轨迹,更以钢铁脉络织就交通强国的坚实基石。

北京地铁的发展,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深厚的情感。55年前,第一代建设者怀揣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长安街下开辟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从毛主席的殷切嘱托到周总理的温情关怀,从工改兵时期的铁纪钢魂到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地铁速度”,每一个历史瞬间都在诉说着北京地铁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化作建设初期的坚毅身影,化作无数次的技术攻坚,使北京地铁在风雨兼程中逐步成长为城市交通的“稳定器”和“加速器”,书写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精彩蝶变。

北京地铁全方位服务城市发展大局,展现出强大的时代价值。那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宛如城市动脉,为市民通勤提供便利,为城市运转注入活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流动展厅”,它将历史与现代串联,让非遗展览、京韵大戏走进车站,让故宫红墙、天坛碧瓦的韵味随车轮流淌;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开放桥梁”,它以多语种服务、便捷支付等贴心举措,迎接全球宾客,传递“北京温度”;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智慧引擎”,它依托前沿技术,构建智能运营体系,推动地铁从“技术跟随”迈向“创新引领”,在智慧地铁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站上新的起点,北京地铁将在提高线网运营效能上开创新局面,让城市脉络更加通畅,深化多网融合,创新运力调配,为市民带来更顺畅便捷的出行体验;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持续发力,拓展“地铁+”服务场景,构建便民生活圈,让出行更有温度、更富情怀;在夯实安全发展基础时,毫不松懈,落实安全举措,强化安全理念,守护千万家庭的幸福;在推进科技创新上勇攀高峰,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深度应用新技术,全面推进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转型,以智慧科技引领地铁发展更加强劲……

55年,从“人工驾驶”到“智能运行”,技术在变,但地铁人对市民的承诺不变:更好服务保障首都,更好满足群众出行需要,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出行脉搏,这份坚守将继续转化为提质增效的实际行动,为市民创造更优质、更智能的轨道交通体验。

文/张扬 王歧丰


编辑:张扬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