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探索AI赋能小学课堂 学生对话书法家“数字人”
2025-04-30 16: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新课标导向下AI赋能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举行,呈现AI赋能教育的前沿探索与落地成果。

在“AI+课堂”平行展示环节,11节学科现场课同步开展。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美术、书法、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等10门学科。

在三年级书法课上,学生们通过与书法家欧阳询的“数字人”展开“对话”,解析关于“月”字的结构规律,了解书法的历史文化和汉字的传承精髓。“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们感到新奇,激发了他们对书法的学习兴趣。同时,我将书法中的字及相关诗词中的意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精准突破技法难点,又自然渗透人文内涵,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与书法美育的深度融合。”授课教师苗家康介绍。

在主题为《桥柱“智”探》的六年级数学课上,授课教师李爽选取了门头沟区本土化素材“安家庄特大桥”作为学习内容,带领学生探究圆柱本质特征及图形要素,深入认识圆柱。借助AI课堂智慧分析平台,李爽通过实时、智能采集师生互动数据,实现教学全过程数字化监测与精准优化,并生成多维度的可视化报告,达成“监测—分析—优化”闭环,精准助力教学决策,推动课堂教学从经验型向实证型转变。“展示的课程体现出‘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特色,展现了学校教师以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课堂生态的探索成果。”北京八中京西附属小学校长刘亚丽介绍,技术赋能彰显出教育生态的包容性与创造力。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教学+人工智能”的理性路径,让教师成为智慧教育的领航者,让学生能够触摸前沿技术,享有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副主任李秉桦对学校教师以AI技术为突破、在课堂的创新应用给予肯定。他指出,学校要持续推动AI与新课标的双向奔赴,在课程设计、资源建设、教学评价中形成闭环逻辑,构建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化教学新范式。

据悉,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承办。除了课程展示,活动中,北京八中京西附小、白家庄小学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金泽小学还结合基层学校实践探索,进行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创新成果分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方海光教授以三所学校的实践案例为锚点,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题讲座,从国家发展趋势、教育变革路径、人机协同模式等多个维度,描绘了AI时代的教育新图景。

在区域层面探索AI技术落地方面,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李东梅表示,要聚焦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从资源供给转向生态重构,构建智能加人文双轮驱动的教育新生态;二是从经验驱动转向数字功能,建立采集、分析、反馈、改进的智能系统;三是从课堂中心转向全力育人,打造虚实融合的创新空间。”

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曹彦彦表示,未来,门头沟区将继续以数字化智能新技术撬动教学方式和课堂变革,重塑教育生态,探寻智慧教育新路径,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区域实践,为区域教育发展赋能。

(采写:苏珊通讯员温婧;学校供图;编辑:王小艾;复审:常悦;终审: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