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20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端,这一刻,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紧密结合,中国的工人阶级从此有了自己作为劳动者最光荣的节日。今天,让我们一同了解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觉醒之路的《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
本期文物
文物名称: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复制)
年代:1920年
尺寸:长25厘米 宽17厘米
质地:纸
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当今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节日,这一节日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为纪念1886年5月1日的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当时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但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对市场和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资产阶级和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取得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胜利,马克思主义由此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也在此时高涨,工人罢工等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邓中夏就在《回忆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前后》中提到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一年间,英国罢工四千多次,参加人数高达五六百万人。各国的社会革命运动表现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弊端。而在当时的中国,各国工人革命的消息“在中国报纸上‘日不绝书’”。
民国初期,五一劳动节作为西方工人运动的产物被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中,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展现出强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迅速传播,与工人运动结合更加紧密。李大钊等人纷纷发表文章揭露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工人的真实情况,呼吁工人勇于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解放自己。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天津海关码头工人等举行罢工,发起爱国游行示威的运动。工人阶级成为一支新的重要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也为庆祝劳动节奠定了阶级基础。
民国初年,有识之士往往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介绍世界的新思潮,以求启迪民智,救亡图存。《新青年》杂志就是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份期刊,它于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初期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猛烈的进攻,抨击旧思想旧道德,宣传民主和科学。1917年第2卷5号上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倡导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18年第5卷5号上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由此《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产生重要影响。
1920年5月1日这天,北京大学举行了有五百多人参加的五一纪念大会。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五十人分五组沿街讲演,题目是“劳动纪念日与中国劳动界”“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五一劳动节”“五一节的历史”等。北京“工读互助团”沿街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传单,呼喊“劳工万岁”“五一节万岁”“资本家的末日”等口号。北京长辛店的工人在这一天还把纪念五一节的标语贴到长辛店大街上,在纪念五一晚会上,工人们高喊“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五一’国际劳动节万岁”“劳工神圣”等口号。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工人群众也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
这一天,《新青年》杂志推出“劳动节纪念号”,李大钊号召中国工人把这一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这本“劳动节纪念号”足足有400页,专刊封面是罗丹的名画《劳工神圣》,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之题词“天下为公”,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扉页上题词“劳工神圣”。本期专刊刊登20多篇文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欧美工人运动的情况,特别是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运动,以及国内的劳工状况。报道了各地工人组织为纪念五一劳动节开展的活动情况,还刊登了多幅当时社会各界底层工人的生活照片和 12名工人的亲笔题词等。其中,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详细梳理了“五一”纪念日缘起,又剖析了八小时工作制与“五一”纪念日的关系。更难能可贵的是,专刊文章刊发了对当时国内工人劳动状况的调查,所涉范围包括南京、唐山、山西、江苏、长沙、芜湖、无锡、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河南、浙江等地,所涉及内容包括工人的工种类型、工作时间和工资收入等。
1920年5月1日这一天,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有组织地纪念国际劳动节,它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推进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其他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邵维正曾说:“第一个劳动节,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思想,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192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成为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开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的工人阶级从此有了自己作为劳动者最光荣的节日。
来源:文保部
撰稿:陈畅 编研陈列部
编辑:信息资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