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丨田间地头就是主战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作者 袁海涛 张梓健

2025-05-02 21:31 语音播报

清风北京


福建省漳州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开展“访群众、走项目、助振兴”行动,实地察访华安县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监督护航乡村振兴项目顺利推进。图为4月23日,华安县纪检监察干部在大地村走访群众、了解相关情况。本报记者 张梓健 摄

4月23日,福建省华安县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核心项目——仙都镇大地村土楼农旅配套项目完成建设施工,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华安是2022年度福建省唯一国家级“农综改”试点县,项目涉及3镇7村、13个试点41个子项,总投资约2亿元。如今,该项目既有立足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等文旅资源打造的古村落旅游区,又有依托茶叶、柑橘等农特产业建设的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华安县探索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抓手。

针对“农综改”项目空间分散、点多面广的特点,漳州市纪检监察机关结合“访群众、走项目、助振兴”行动深入一线开展监督,会同职能部门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发包、工程变更、验收决算等关键环节逐项逐条排查,结合疑点问题采取联合监督检查等方式,组织市、县纪检监察干部定期下沉“农综改”项目所在镇村开展实地督导,通过调研走访、带件下访等方式,深入群众家中、项目工地,重在发现和查处脱离实际、暗箱操作、围标串标、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同时,市、县纪委监委建立健全相关问题台账,对每月新增问题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对重点问题整改情况视情纳入察访了解内容,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群众得到实惠。

大地村村民蒋某通过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反映“家里没被征地的茶园被施工队施工过界”问题。接到反映后,漳州市纪委监委指派华安县纪委监委实地调查了解。县纪委监委核实情况后,督促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测量定界,并及时给予蒋某相应补偿。

结合“访群众、走项目、助振兴”行动发现的问题,在项目实施关键阶段,漳州市委对仙都镇开展提级巡察。“我们直奔项目现场、直面群众,经过深入查找,指出仙都镇推动落实‘农综改’项目的思路不宽、方法不多、建设进展不够快等问题。”担任此次市委提级巡察组组长的吴国州介绍。

照单全收、逐一整改。华安县把落实巡察整改与推动“农综改”项目建设结合起来,聚焦茶产业发展,增加茶文化、茶艺表演等旅游项目,推进茶旅融合;聚焦土楼活化利用,邀请中外建筑专家深入挖掘土楼文化内涵,对刘氏古村落首期10栋五凤楼进行修缮提升,丰富景区网红打卡点、露营基地等体验产品。目前,特色休闲旅游村落已在仙都镇全新亮相。

“‘铁脚板’走访虽是监督的‘土办法’,却务实管用。”漳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同志陈金恋表示,“我们将持续强化监督,护航‘农综改’项目建设,督促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

记者手记丨振兴路上贴心人

竹艺馆、茶咖博物馆、公益图书馆……持续两年多的“农综改”项目开发,让福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大地村旧貌换了新颜。

两年来,纪检人的贴心相助让大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坤强备受感动。

仙都镇纪委书记李勇杰是刘坤强经常一起开展工作的战友。项目开工以来,隔三差五他就会来到大地村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和村“两委”一班人一道开展群众思想工作。李勇杰告诉记者,“农综改”项目建设高峰时,他每天不是在村里就是在下村的路上。

宽敞明亮的大地村公益图书馆现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该馆建设也是李勇杰监督的重点。过程中,他始终在一线开展监督,从工程招标到原料采购,他紧盯不放。“把‘农综改’项目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是我们镇村干部共同的心愿。”李勇杰说。

“公开、公平、公正”,是“农综改”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石,也是华安县纪委常委童海波在开展监督时,与刘坤强反复强调的要求。大地村项目建设需要流转土地60亩,涉及群众百余户。用传统的人工皮尺丈量误差大,很容易引起邻里矛盾,让刘坤强头疼不已。

童海波了解情况后立即上报,最终在纪检监察机关的协调推动下,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精准测量了需要流转的土地,并公开公示。“在全村土地流转大会上,没有一名群众对村里公示内容提出异议。”刘坤强说。

担任市委提级巡察组组长的吴国州告诉记者,40余天的驻村走访,让巡察人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也会联系当地干部群众,当地一草一木他都割舍不下。

告别大地村,已是夕阳西下,村口写有“诗与画的乡野”的宣传牌洒满余晖。在与刘坤强互加微信好友时,他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的小微权力监督群,童海波、李勇杰和众多村民及村干部都在其中。“有他们在,我们村干部怎敢胡来。”刘坤强说。

清风视频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