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从山海关沿着燕山山势,逶迤西来,经秦皇岛的义院口,迁西县的喜峰口,遵化县的马兰峪,蓟县的黄崖关,延伸至北京密云的崇山峻岭,遇上一个宽阔的燕山断裂带,便是“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的古北口。它南距北京一百二十多公里。
金蛇盘彤峰(司马台长城) 陈宝文摄影
古北口北枕崇山,南凭沃野,潮河穿行其间,是华北平原通向内蒙草原的重要隘口。它与山海关和居庸关一起,成为古代蒙古高原和东北各部族进出北京、南下中原的三大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的雄险之地。唐代曾名虎北口,金代曾设铁门关,元朝曾立为古北口驿。但是古北口真正成为一处“地扼襟喉”的雄关险隘,则是从明朝开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明王朝首都北京的安危。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推翻了的元朝后代鞑靼首领俺答汗,曾率部偷袭古北口,南下威逼京师,在京城外打掠八天,朝廷为之震怒。此后,俺答汗又曾三次侵扰古北口。于是才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官,将古北旧关城和长城修筑成雄关当道、敌台林立、障墙重重、烽火相望的坚固防线。
古北口一带早期并无长城,战国和秦汉长城远在古北口以北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为防北方突厥、契丹等游牧部落飘忽无常的袭击,征发一百八十万人,从居庸关下口到山海关修筑了一道一千多公里的长城经过这里,古北口一带才开始有长城。北齐长城系用土石建筑的低矮城墙,现存遗迹已不多。明代古北口关城为明初洪武年间徐达创建,跨于潮河对峙的两山之上,依山傍水,形势险固。关城呈三角棱形,周长二公里余。有城门三个,沿河广筑烽火台。长城沿山脊修到河边,并在河中筑有两座水楼,楼下设三道水闸门以控水势,称为水关。可惜这座独具一格的水陆雄关,历经岁月流逝,已圮毁无存了。
古北口防线属戚继光主事的蓟镇防区“十二路”中的一“路”,称古北口路,管辖近一百公里长城,二十八座关口,一百多座骑墙空心敌台。这段长城,经过戚继光等亲自规划设计,监督改建后,面貌大为改观,整个防区得安宁数十年。《明史·戚继光传》写道:“戚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边筑,蓟门晏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如今游人看到的壮丽雄奇的司马台长城,被誉为“第二个八达岭”的金山岭长城,都坐落在古北口的长城之内。
司马台长城位于古北口东南,距密云县城六十余公里。它西与金山岭长城相接,相接处为一峡谷中的碧水深潭。潭东西各有一股温泉和冷泉涌出,一潭之水温冷参半,堪称一绝。司马台长城的奇绝之处有三:
一为长城多建于陡峭如削的峰巅危崖之上。有的长城攀伏于几乎达到九十度的陡峭山脊上,登长城犹如“上天梯”。
二为因地势险峻,城墙的种类繁多,宽窄尺度变化很大。城墙有石墙身、砖垛口墙,有半面石、半面砖墙,有一面墙身、单面垛口墙,还有单面堵墙、山险墙、劈山墙等等。长城的宽窄尺度变化更大,从山下的宽五六米,到山顶悬崖绝壁处仅宽两块砖四十厘米。这种宽仅四十厘米墙身的长城,为司马台长城所独有,被称为“天桥”。
三为敌台密集如林和结构奇特,为其他长城所罕见。司马台长城的空心敌台内部结构,有拱顶、穹窟顶、分瓣穹顶等多种形式。敌台相距不过百米甚至五六十米。有座敌台建于山脊如锥之地,因地盘狭小,只能造得又高又细,形如棒槌,因而俗称“棒槌楼”。
雾漫金山双龙会(金山岭长城) 张德文摄影
司马台长城上,有两座敌台素负盛名。一座叫“望京楼”,屹立在近千米的山巅。登上望京楼,遇上晴朗天气,夜间可见北京城灯火,白天可见景山和北海白塔。但是攀登望京楼并非易事,长城两侧悬崖如刀切斧劈,要登“天梯”、过“天桥”,闯过重重险关才能到达。身临其境,不禁令人迷惑:当年是如何搬砖运石修建这段长城的。另一座叫“仙女楼”,则因建筑精美,汉白玉石券洞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引出了一个美丽的羚羊变成仙女与放羊倌恋爱的故事。现在,司马台长城正在加紧修复。
金山岭长城距北京一百二十多公里,位于古北口东北,横亘于河北省滦平与北京市密云交界的崇山峻岭,长近十公里。传说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从江浙带来数千名士兵,为安抚军士的思乡之情,就以江苏镇江名胜“金山”为名,将两座山峰命名为“大、小金山”。
金山岭长城为戚继光、谭纶等亲自规划和指挥修建,城墙多变,敌台多样,具有很完备的防御功能。这里的城墙不仅有望孔、射孔和炮台设置,而且有施放滚木、擂石、石灰的擂石孔。有些城墙的射孔多达三层,可供士兵作立、跪、卧姿射击。靠近敌台的陡坡城墙的台阶上,还建有道道“障墙”。它封锁大部墙面,高二米有余,数八、九、十道不等,并设有望孔和射孔。敌人即使攻上城墙,戍城军士还能据守障墙,节节防御。这种“墙上有墙”的长城,为金山岭长城的骑墙空心敌台,外形样式之多,内部结构之巧,也为其他处长城所罕见,有方的、圆的、扁的、拐角的;楼门有一门、二门、三门之别;箭窗有三个、四个、五个之分。敌台上下两层的通道,或以梯道相连,或以竖井相通,另用软梯上下。敌台下层用以驻兵和存粮贮器,上层建有“楼橹”,俗称铺房,可供巡值士兵休息和躲风避雨。
在沙峪口和砖垛口之间,金山岭有座建筑独特的敌台,因南侧平台另建有一座三间大厅式的库房,名为“库房楼”。这座敌台,外侧有院墙环护,两边有障墙防卫,距敌台六十米的山坡上,又筑有一道重城。敌台北面的山梁沟壑交汇处,还有一道城墙缘山延伸,两座烽火台形如双阙。如此严密的防守,说明“库房楼”不是一般敌台,可能是史料记载中的“总台”,是金山岭长城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坐落在后川口的“花楼子”敌台,建筑十分精美,券门用汉白玉石砌筑,上有花卉浮雕饰纹。据传当年戚继光曾在此台处理军机大事。在整修“大金山楼”敌台时,发现“楼橹”房顶虽采用仿木结构,但檩、枋、椽等都是砖石磨制而成,并清理出大量瓦当、脊吻等砖瓦建筑饰件,造型生动、纹饰放纵,足见长城建筑并非简单的砖石垒积。它巧用地形,讲究力学,悬崖峭壁形成的天然屏障与城墙敌台显示的人工创造,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古北口金山岭一带,作为古代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使臣往返,商旅来去,曾留下许多历史篇章,文化古迹。宋朝诗人韩琦的《过古北口》:“东西层入嵯峨,关口才容数骑过。天意本将南北限,即今天意又如何。”记述了古北口山形地势的险要情景。宋元四年(1089年),苏东坡之弟苏辙作为宋朝特使赴辽庆贺辽主生辰,路过古北口时写了《谒杨无敌祠》一诗: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杨令公为北宋初期杨家将首领杨继业,是宋辽征战的北宋名将。史实是他从未到过古北口一带。但古北口确有一座杨令公祠,又名威灵庙。《密云县志》载为明洪武八年(1375年)徐达重建,因此该祠堂无疑始建于明代之前。此诗当不是伪作,杨令公祠可能始建于辽代,说明英勇善战的杨家将甚至受到敌方的尊敬。
到了清代,古北口成了清帝从北京去承德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当康熙路过古北口时,面对雄城险关,抚今思昔,吟唱出意在不再修筑长城的诗篇:断山北口,石壁开峻远。形势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正是这首诗,宣告了长城长达两千年修筑历史的终止。然而,“但以雄关存旧迹”,长城作为古代建筑的奇迹,悠久历史的见证,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象征,将永存史册!
来源:《燕京长城》
作者:罗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