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当代青年视野中的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2025-05-02 13:33 语音播报

文娱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北京评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的当代青年视野中的文艺评论专题研讨会日前举办。十余位青年评论家、创作者、媒体人和青年人围绕构建青年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让青年文艺评论回归社会生活本质”,与会者形成共识。《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董阳谈到,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化,媒体格局和文化生态不断变化,文艺评论需持续走进文化现场,实践和理论需双向奔赴,通过批评实践,形成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相互检验的良性互动。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张冲也表示,文艺评论已进入多平台、多媒体、跨媒介时代,除传统的文字形式外,视频等更直观的评论形式为青年评论者提供了新选择。“应鼓励非专业但对文艺作品有感而发的青年多发声,需在专业化与非专业化间搭建对话桥梁,促进双向交流与互补,引导青年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好反映社会现实声音。”

“在公共议题中以评论回应青年关切”,与会者形成热议。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张砥从媒体的角度出发,认为青年评论者常以碎片化方式表达,缺乏深度分析和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他建议组建青年评论队伍,提供作品赏析和培训机会,引导深度参与文艺现场,扩大青年文艺评论的影响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张洪亮表示,当前青年文艺评论多集中在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流行文化,虽贴近大众,但存在同质化问题,可供深入评论的元素较少。应关注青年对高雅艺术的兴趣,鼓励支持青年评论家与创作者互动,激发彼此创作灵感,发挥同温层共振效果。《北京青年报》记者张知依则建议创造青年友好型文艺现场,促使其从围观到共创。要做好选题工作,以小切口呈现大时代,用“网感”包装硬核思考,让跨界成为常态,让青年成为城市最鲜活的文化主角。

与会者认为“青年声音并不缺失,但需更多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兰珺呼吁,要防止青年在文艺评论生态中缺位,助推其参与文艺评论的方法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给予青年以各种意义上的尊重和理解。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中心讲师耿弘明感概,当代青年生而拥有“网感”和“游戏感”,其写作方式虽看似散点却有创意,应尊重并引导而非压制。不同代际群体视野能够相互理解融合是理想状态,应助推实现不同年龄段群体阅读与人际交往中的视野交流融合。中国作家网网络文学频道编辑虞婧认为,网络文艺及大众文艺评论中青年声音并不缺失,以青年为主的创作者、受众迭代快,评论形式多元,涵盖传统文章、网络小说评论、视频弹幕等。青年文艺评论关乎传承,青年渴望参与争议性、公共性话题交流,但需为其提供更多途径,需解决青年文艺评论成果的认定和量化问题,以给予其更多肯定和鼓励。

与会青年表示,青年对文艺评论有热情,渴望发表出自己的评论作品,当前能感受学界业界对青年声音的关注,为青年评论者提供了许多表达和实践的平台,希望未来能得到更多机会和指导,以提升文艺评论素养和写作水平。此外,作为“网生一代”的青年评论者,面临网络文艺评论、学界期刊要求和业界媒体文章等多重体系,需提高综合素质以找到平衡点。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在总结中谈到,北京评协将持续推动文艺评论工作,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开展系列培训、组织现场观摩等,汇聚资源同向发力,助推青年群体不断提升艺术审美与判断,为营造良好文艺评论生态贡献力量。



编辑:路艳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