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印记丨首钢园:十里钢城变活力园区
北京日报 | 记者 潘福达

2025-05-04 07:06 语音播报


工业遗存是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北京,一处处工业遗存镌刻着劳动者打拼奋斗的时代印记,又在城市更新中成为记忆、情感与产业升级、消费焕新融合共生的新地标。从厂房到园区,从“锈带”到“秀带”,工业遗存在今日首都产业发展中焕发新光彩。

1973年,老首钢厂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王振民摄

钢铁印记

首钢园:十里钢城变活力园区

京西首钢园,今年“五一”假期热闹无比:曾经铁水奔流的高炉成为首发首秀首展的绝佳场地,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打卡。各大工业建筑换了新颜,老厂房改造成的酒店“钢景房”、摩托车中心等文旅空间十分炫酷。观众沉浸式游园时,仿佛重回那个铁水奔流、火花四溅的劳动年代。

首钢,这座始建于1919年的钢铁巨头,是北京历史悠久的近代大型工业企业,见证了民族工业的淬炼与崛起。从最初的石景山炼铁厂,到1966年改称首都钢铁公司,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首钢总公司,直至现如今的首钢集团,每一次变革都标志着企业的一次重大飞跃。

一座座钢铁高炉的斑驳管道,诉说着老首钢的辉煌岁月。1992年7月开工兴建的三高炉,是首钢第一座炉容超过2500立方米的现代化大型高炉,对北京乃至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来说都是有重要贡献的“功勋高炉”。

曾在三高炉当炉前工的李红继回忆说,工人们拿着大锤和铁锹,把炼好的铁水放出来,运到下一道工序炼钢,他们与1500℃的铁水距离仅1米。冬天,“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夏天,大汗淋漓,暑热难耐。

北京市要绿色发展,钢铁产业必须转型,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为首钢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方案,同意首钢逐步关停石景山厂区钢铁产能,这标志着首钢战略性搬迁调整、转型发展全面启动。

2010年12月19日,首钢老厂区流出最后一炉铁水,结束了在京91年的钢铁生产历史。首钢的劳动者开启了“从山到海”的历史性大搬迁,在渤海湾建成了海上钢铁“梦工厂”。炉火熄灭的老厂区也启动功能转型,园区的规划设计团队在保留工业区原有肌理脉络的同时,融合新元素、新功能,既能延续“素颜值”工业之美,也让工业遗存有了崭新的使用功能。

2011年,已经全面停产的首钢厂区,一根根高耸的烟囱不再冒烟。本报记者 吴镝摄

2013年,园区启动位于西十筒仓的第一个改造项目,曾经存放炼铁原料的筒仓、料仓改造为创意办公区,2016年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入驻西十筒仓办公,成为园区第一家入驻单位。

曾用于炼铁的三高炉外部被灯光照得通红,蓝色光柱穿插其中,伴随着炫酷的灯光和动感的音乐,汽车新品以环绕高炉内部二层一周的方式闪亮登场——2018年11月23日晚,三高炉迎来改造后的“首秀”,举办了一场新车发布会,三高炉随之“一炮走红”。

经过焕新改造,2024年2月,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开园营业,游客能在高炉内体验星际穿越之旅,喝一杯炉芯咖啡。2024年9月,首钢四高炉以国际会展中心的身份全新亮相,迎来全球客商。

以各大高炉为代表的工业遗存加快改造,让一批首钢劳动者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李红继从炉前工转型为冬奥办公区安保主管,后成为文旅事业部品质主管,如今他的工作是在高炉前为八方来客讲述厚重又独特的首钢历史;在铸造厂开天车的姜金玉也“落地”转行当上了园区文旅讲解员,还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高精尖产业在这里集聚,科幻企业在这里落地,服贸会、科幻大会等盛会在这里举办……昔日十里钢城已成为活力园区,首钢劳动者正续写城市复兴新篇章。

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 武亦彬 邓伟 特约摄影 李文明 摄

踏寻劳动地标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