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摇篮” | 798艺术区:“工业风”注入“艺术魂”
北京日报 | 记者 潘福达

2025-05-04 07:06 语音播报


工业遗存是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北京,一处处工业遗存镌刻着劳动者打拼奋斗的时代印记,又在城市更新中成为记忆、情感与产业升级、消费焕新融合共生的新地标。从厂房到园区,从“锈带”到“秀带”,工业遗存在今日首都产业发展中焕发新光彩。

昔日的包豪斯风格老厂房已改造成798文化艺术新地标。798艺术区供图

改造前的798老厂房。

电子“摇篮”

798艺术区:“工业风”注入“艺术魂”

漫步798艺术区,锯齿形屋顶的老厂房建筑在阳光下投下几何光影,斑驳砖石墙面上的劳动标语传递着昔日的工业气息。这座由万千劳动者双手铸就的钢铁丛林,生长出艺术的根茎,变身驰名中外的北京城市文化地标之一。

这座鼎鼎有名的文化创意园区,从名字到气质,都脱胎于昔日的神秘工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无线电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为改变当时现状,在“一五”计划时期,北京市东北近郊的大山子地区崛起了一座新的工厂——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也就是人们熟知的718联合厂。

“7”字打头的工厂代号,意味着这里曾是中国保密等级最高的工厂之一。新中国的第一只真空管、第一个集成电路、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电话交换机等,都诞生于酒仙桥电子工业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许多重要元件,就出自718厂区。

798艺术区最初就是718厂的一个分厂。厂区内建筑被认为是国内最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群,锯齿形屋顶、高大的室内空间,更能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这里曾经随处可见工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见证着中国电子工业从无到有的创业奇迹。

随着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的新需求,798等老厂逐渐进入半停产状态,很多厂房开始闲置。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美院的艺术家们就渐渐开始把工作室向798转移。2002年,美国人罗伯特租借回民食堂,在798开设了一家艺术书店,这标志着第一家店铺在798诞生。园区宽敞的厂房空间和低廉的租金,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短短几年内,破旧厂房被改造成一个个开放的当代艺术空间。

此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来此建立工作室,画廊和创意店铺等艺术空间不断涌现,798声名鹊起。2008年,798与长城、故宫等一起成为奥运嘉宾接待场地之一,“爬长城、吃烤鸭、逛798”,成了当时流行的逛北京“三件套”。

曾经的工业老厂区成功转型为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一处处满是劳动印记的工业遗存被“唤醒”。在火车头街区,一列黑色的蒸汽火车头停在铁轨上,它曾一次次把煤块、重油运到厂区。如今,铁轨和火车车厢以工业遗存的形式完整保留下来,老式火车车厢变身时尚门店和艺术慢闪店,把观众带回工业时代。

798艺术区的成功带动更多老厂房转型。与798仅一路之隔的751厂,热电产业和煤气产业是其两个主产业,借鉴798的成功运营模式,751厂的老旧工业遗址也得以全部保留,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主打时尚服装设计、时尚产品发布、原创音乐创作等。

2024年,798艺术区和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实现合并运营,重新亮相的798·751园区占地52万平方米,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艺术创意产业集群。 2024年12月31日晚,市民游客在这座艺术游乐场迎接新年,艺术机构和文娱餐饮商户均延长营业至午夜,展现出首都夜间文化旅游消费活力。

半个多世纪过去,酒仙桥的老旧厂房里留存着鲜活的工业记忆,也记录下城市产业调整的转型轨迹。当“工业风”注入“艺术魂”,798园区为老工业基地的涅槃重生提供了重要示范。

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 武亦彬 邓伟 特约摄影 李文明 摄

踏寻劳动地标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