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逛潘家园赏传统文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叫猫”魅力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邓方佳

2025-05-04 08:44 语音播报

城事

“左手捏着一只小玩偶,右手拇指和食指捻着棉线,轻轻向下一捋,‘咿呀咿呀’的声音就活灵活现地出来了,仿佛一只小猫正在撒娇地叫着……”“五一”假期,在游人如织的潘家园旧货市场里,一处售卖“叫猫”玩偶的摊位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在此感受老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

“两根细线带动鼓皮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因为发出猫的声音最简单、最生动,所以被称为‘叫猫’,也叫‘拉猫’。‘叫猫’是颇具代表性的老北京耍货,现在也是北京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为东城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师的摊主刘星正一边向围观游客介绍“叫猫”的历史,一边现场展示它的制作和把玩过程。

只见刘星先用和好的石膏捏出一个中空的猫头,定好型后将猫头染成红色,然后画上眼睛、胡须,随后用一层牛皮纸将猫头的底部糊住充当“鼓面”,再在牛皮纸中间开小孔穿过两根棉线并固定,一只“叫猫”玩偶就做好了。

“‘叫猫’是我童年时离不开的玩具,在长辈的影响下,我也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刘星的母亲邢兰香是国家级非遗北京料器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星从小耳濡目染,开始学习各类手工艺品的制作,并通过改良让“叫猫”有了更丰富的玩法。

“最早叫猫只用一根棉线,能够发出的声音种类较少。后来我尝试使用两根棉线,并发现和传统的抹松香相比,抹上风油精能产生更大的摩擦力,再加上在捋线时手法的变化,已经能够发出十几种不同的声音。”说着,刘星在手指上蘸了些风油精,左手握住“叫猫”,右手捏住棉线,轻轻一捋,小猫的“咿呀”声就出来了。通过变换手法,鸭子的“嘎嘎”声、母鸡的“咯咯”声、小狗的“汪汪”声也接连出现,捋线时配合着手腕的摆动,“叫猫”还发出了马蹄的“哒哒”声。

不少游客都被“叫猫”的声音吸引来,在刘星的教学下开始把玩。“我是趁着假期来北京游玩的,还是第一次见到‘叫猫’,觉得很有趣也很神奇。”游客秦女士说。

作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星现在每周都会受邀进社区、进校园,给居民、学生讲授包括“叫猫”在内的各类非遗手工课。“我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把这些老手艺传承下去,也把我童年的快乐传递出去。”

社区达人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