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18:16
近年来,一些学术论坛、峰会、会议上,活跃着院士专家的身影。据科技日报报道,有些院士专家外出参加活动过多、过频,四处站台亮相,对科研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认为院士专家“赶场式”跑会可休矣。
院士专家参加论坛会议原本正常。作为科研领域的翘楚,院士参会可以提高论坛和会议的含金量,向与会者传递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观点,助力前沿领域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同时,院士专家也有责任弘扬科研精神,为年轻一代科研人才传经布道。但形式主义的站台和跑会,显然背离了学术研讨的初衷。据报道,有的院士致辞报告随意准备或不做准备,所讲内容敷衍了事,甚至“一份PPT走天下”;有的甘当“吉祥物”,既不提交论文,也不准备发言稿,打个卡、露个脸就匆匆离场;不能到现场,就线上录视频,不同场合、不分类型的论坛会议统统露面。部分院士“不是在开会就是在赶会”,成了“学术赶场人”。
不可否认,院士大多身兼数职,有时不得已要参加一些应酬性的学术会议;有的则是经不住主办方再三邀请,只能硬着头皮应景性站台。不少院士站台亮相,正是为了配合“面子”工程。一些主办方不关心院士讲什么内容、是否有助于会议研讨,一心觉得只要邀请的嘉宾名头够响、腕儿够大,哪怕院士专家只是走个过场露个脸儿,就能让会议更有档次、更有排场、更有面子。部分院士或碍于人情,或自律不够,往往一请就去、甚至不请还要求去,导致院士赶场跑会现象难以杜绝。
院士的行为在科研领域乃至全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院士频繁参与“面子”工程,不仅浪费自己宝贵的科研时间,还将浮躁之风、功利之风带到科研领域。赶场越多、跑会越勤,对科学研究的伤害越大,院士的声誉也会受损。多年来,参加站台性、应景性工作已成困扰科研工作者的突出问题,包括院士在内的很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呼吁,要对形式主义的站台说“不”。为了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一些科研单位已经作出规范;2023年8月发布的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更特别新增“禁止行为”一章,明确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禁止院士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等。对院士来说,不为“面子”站台工程,既有章可循,也是行为规范的红线。
部分院士依旧“赶场式”跑会,表明院士行为规范未能严格执行。院士的头衔,不是用来给论坛和会议充当门面的;敢于驳人情面子、敢于拆“面子”工程,是院士应有的底气。作为科研领域领路人,甘坐冷板凳、潜心学术研究、传承科学精神,在基础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开发、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推动科技进步、提升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才是院士的工作核心,也是国家和公众对院士的期待。一心一意为科技站台,才是最大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