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攻坚到科技创新,劳模故事激励一线建设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袁璐

2025-05-07 15:53 语音播报

头版

5月7日上午,北京建工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区南口镇港创瑞博厂区,开展2024年度及2025年度第一季度“开门红”专题劳动竞赛表彰活动。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啸华,202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牛晓凯、李晓罡等2位劳模工匠,与200余名职工代表齐聚施工一线,通过表彰先进、经验分享、互动交流,传承劳模精神,激励更多建设者追求卓越,创新创造。

“每一名劳动者无论在哪个岗位,首先要将自己工作做细做好,再点点滴滴去影响带动其他人,就像一只只‘萤火虫’一样,慢慢发光发热,聚在一起就能星火成炬,照亮一大片地方。”202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建工市政路桥项目经理李晓罡这样讲述自己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在26年的公路桥梁建设生涯中,李晓罡辗转大江南北,先后参与北京五环路、北六环路、房山五渡桥、京秦高速,淄博原山大道、承平京平高速等众多重大项目建设。

为按期完成承平京平高速公路工程中关键节点——崔杏路立交建设,李晓罡把“办公室”设在工程现场,面对京平高速旧桥拆除工程体量大、危险系数高、施工周期紧等种种挑战,李晓罡带领团队24小时抢工,与一线施工人员并肩作战,饿了就吃盒饭,累了就找个角落打个盹。经过一周连续奋战,团队成功完成拆除难题,并仅用72天完成该段旧桥拆除和新建高速段的施工,争分夺秒打通京津冀协同发展“黄金通道”的关键一段。

“高速公路是百年大计,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李晓罡说,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创新是提升工程竞争力的核心。修建高速时,面对异形墩柱、盖梁的复杂结构,他带领技术团队创新提出“通用模板单元+少量异形模块”的组合方案,大幅减少模板使用数量,既满足工期要求,又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并大力推动项目管理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作为长期深耕于地下工程建设及运维领域的建设者,市劳动模范牛晓凯创立了国内首个“隧道保健医院”和北京市首家地下结构“工程医院”,创新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隧道病害治理关键技术和配套工艺,并在北京、江苏等国内多地的地铁、铁路及公路等各类隧道病害治理及应急抢险项目中进行了成功应用,近五年累计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合同超3.5亿元。

“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强科技创新,从为隧道‘治病’向‘治未病’过渡。”牛晓凯说,他与团队正努力奋战,建设隧道数智运维平台,实时掌控隧道结构状态,更好地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活动现场,北京建工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还表彰了公司2024年度劳动竞赛“优胜单位”,2025年度“开门红”专题劳动竞赛“优胜单位”和2024年度“优秀青年突击队”。沁伊高速工程测量人员将蓝图放样在山河之间,安立路项目试验检测人员在混凝土强度和钢筋韧性里抽丝剥茧,国道通设计院设计师深夜精算每一处结构受力……这些优秀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也点燃了一线建设者的奋斗热情。

“我们将以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为榜样,立足岗位,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以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努力实现全年各项任务指标!”出生于1994年的青年突击队队员王笑欢热切地说。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