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16:09
一度炒得火热的“智驾”,换了新的表述。据报道,小米汽车已将官网及APP中的“智驾”一词全面替换为“辅助驾驶”;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的多数门店在宣传产品时,也都换了说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上路行驶,“智驾”成为不少车企的卖点。不仅在营销时将辅助驾驶改称“智驾”,甚至还有车企宣传“开智驾可睡觉工作”、“语音控制车辆设置好目的地后,你就不用管了,这辆车全程都会自己开”。但实际情况是,在面对复杂路况,如道路施工、恶劣天气、突发交通状况时,很多车型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应对能力有限。令人惊恐的是,部分车主受到宣传误导,盲信“智驾”,有的双手脱离方向盘,低头玩手机;甚至有人边开着“智驾”边睡觉。因为开启“智驾”、双手脱离方向盘而酿成交通事故已非一起。此外,智能驾驶已经频现“误判门”,如在广东深圳,某品牌轿车因视觉融合算法缺陷,未能识别高架静态护栏导致碰撞爆燃;重庆一车主行驶中,系统先无故退出智能驾驶系统,后又无预警急刹致后车险些追尾。
“智驾”安全引发舆论关注后,4月16日,工信部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同时要求车企规范宣传,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名词,要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使用“辅助驾驶”一词。多家车企集体改口,就是响应主管部门的号召。
其实,“智驾”从来都不等同于无人驾驶。按照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分为0级到5级。其中0到2级只能称为辅助驾驶,其驾驶主体仍旧是驾驶员。目前市面上最高级别的智驾车辆仅到2级,这意味着开启“辅助驾驶”的司机不能手离方向盘。可见宣传智驾“解放双手”既不可信,也与国标相悖。从“智驾”回归“辅驾”,虽然只是一词之变,但这是对车企的刚性约束,必须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能再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同时也是为司机“智驾”安全踩刹车:每个人都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撒把。
辅助驾驶,辅助二字是关键。车企改口有助于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回归理性;司机牢牢握紧手中的方向盘,才是真正的“智”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