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
北京日报

2024-08-02 08:28 语音播报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的抒怀之作《清平乐·六盘山》意境波澜壮阔,情怀高远,读来荡气回肠。

特别是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冠绝古今,也让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声名远播。可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说的“长城”,其实是指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战国秦长城。80多年前,中央红军翻越“胜利山”六盘山后,在宁夏境内沿着战国秦长城行军,毛泽东有感而发,留下了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

白马传说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内六盘山东麓的长城塬上,有一个长城村,因长城穿村而过得名。

站在彭阳县长城村塬上制高点远眺,目光所及之处,便是黄土层层夯筑的战国秦长城。这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筑长城以拒胡”的产物,由甘肃静宁县入宁夏,经西吉县、原州区进入彭阳境,东西向贯通长城村后蜿蜒东去,是我国最早的长城之一。

曾经,它承载着抵御外敌、保卫疆土的使命,历经战火,成为跨越宁夏大地的坚固屏障。如今,金戈铁马不再,2000余年的岁月洗礼,让它线断珠散,若隐若现地蛰伏在苍茫大地之上,在盛夏的青草、野花陪伴下,平和地注视着眼前的繁华。

长城村里,流传着不少长城的故事。

77岁的瓮金鼎是村里的“文化名人”,当过20年的民办教师,创办了长城村第一个文化大院,写得一手好字。他乐于向到访者述说长城塬和长城村的来历、有关战国秦长城的趣闻,以及红军长征时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话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征民夫,鞭挞奴役。三太子扶苏见民夫疲惫不堪,下令歇息。民夫过度劳累,沉睡不醒,秦始皇恼怒,处死了扶苏。途中秦始皇看到白山羊与小羊的亲情,反思自己的行为,封扶苏为白马天神。”村子里,瓮金鼎坐在树荫下,娓娓道来。

后来,百姓将扶苏尊为白马天神,建庙纪念,并立有一座隐蔽的石碑,上刻白兔。于是民间又有了“你从长城塬上过,不知白兔在白芨卧”的趣说。每逢节庆,人们都会到白马庙看看这位为百姓着想的“三太子”。

窑洞灯光

在长城村乔家渠红军长征毛泽东宿营地旧址,村委会主任乔建设指着被修葺一新的祖宅说:“1935年10月8日晚,毛主席随红军陕甘支队一纵队长征到乔家渠,就住在了村民乔生魁家的窑洞里。毛主席睡的是擀面用的案板临时搭的一张床。”乔建设口中的“乔生魁”,是他的太爷爷,当年的窑洞重建过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长城村乔家渠红军长征毛泽东宿营地旧址。

长城村80余公里外,是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所在。“七一”前后,纪念馆人头攒动,一批批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位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是陇山山脉的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60里,山势险峻,小路曲折。这座山也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固原境内,沿着秦长城途经西吉单家集、张易堡、青石嘴,翻越六盘山,从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沟村、乔家渠、长城塬方向进入陕甘地区。这条由西向东的行军路线与秦长城在固原的走向几乎完全吻合。

10月8日中央红军夜宿乔家渠。在窑洞内昏暗的油灯下,毛泽东回首征途,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一阕《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这便是后来气壮山河的咏怀词《清平乐·六盘山》的雏形,“不到长城非好汉”因此流传。

瓮金鼎的儿子瓮国胜是一名非遗传承人。装裱精美的麦秆画挂满了他在长城村的工作室,当中一幅绘就的正是毛泽东夜宿乔家渠写下《清平乐·六盘山》的场景。层层叠叠的梯田、蜿蜒曲折的长城,经过瓮国胜的巧手展、染、贴、熨、烫,成了有生命的艺术品。

这两年,瓮国胜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靠麦秆画创作年收入10余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将技艺教授给村里的残障人士,帮助他们创收。

杏子熟了

红梅杏是彭阳县的特产。

6月底7月初,正是长城村红梅杏成熟的季节。圆滚滚的杏子垂坠枝头,表皮红绿相间,甚是喜人。咬上一口,“咔哧”一声脆响,汁水在唇齿间蔓延,酸甜爽口。

日头高悬。68岁的长城村农户蔺怀儒正在自家园子里登梯爬高摘杏子。不远处,有村民帮他把杏子装箱、打包,发往全国各地。“今年杏子刚熟,这不,已经订出去500多斤了。”蔺怀儒家里4亩地,种了200多棵杏树,只要不遇霜冻、寒潮,这些杏树平均每年可以给他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

今年,长城村的红梅杏迎来了大丰收。

彭阳曾是西海固有名的贫困县。“2017年9月我回到村里的时候,长城村还有贫困户226户,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2019年4月全部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些年,乔建设目睹了村里曾经暴土扬尘的土路变为水泥路再变为旅游环线柏油路的硬件更新。依靠政府补贴,村里家家户户都搞起了红梅杏种植,改造了危房,村民家里的旱厕也被水厕替代。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鸡蛋、牛奶、螃蟹、海鲜都吃上了,这要放在以前哪儿敢想啊。”杏树下,蔺怀儒笑得质朴,黝黑的爬满皱纹的脸上透着知足。

55岁的瓮金铜同样享受到时代的馈赠。他曾是长城村里的贫困户,守着三间土房,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后来他搭起牛棚养起牛,建起院子盖起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彭阳县同时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给地处长征、长城交会点的长城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行走在村间小道上,目之所及皆是黄墙灰瓦,果树繁茂,鲜花迎客。

“别看我们村子小,今年以来,我们这里已经接待了20余万游客。”乔建设的心里也有了更大的目标,“我们要发展特色窑洞民宿,搞文创,想方设法深挖长征和长城结合点的文化内涵,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靠得住的富民产业。”

山乡历经蝶变,生活苦尽甘来。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感召下,曾经贫困的西海固人民铸就了坚韧不屈的意志,他们依靠双手与贫穷抗争,他们紧抓时代机遇,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人物

退休教师虎俊隆:

“让后来人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在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古庄院虎俊隆家老宅,有一处“秦长城观景台”。凭栏远眺,可以看到对面山梁上战国秦长城的古老遗迹。

“你们看,那就是敌台。”虎俊隆指着远方五个串成一线的“小土包”,“现在是夏季,有绿草覆盖,要隐蔽一些。到了冬季,黄土裸露,更显苍茫之感。”

68岁的虎俊隆是一名退休教师。2022年,他自掏腰包在老宅高处建起了这处观景台。观景台内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的两阕词:一阕是《清平乐·六盘山》,当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说的就是眼前的战国秦长城;另一阕是《沁园春·雪》,大雪纷飞的日子,在孟塬可见“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壮美。

古庄院被认定为中央红军第十三大队宿营地旧址,是当地有名的“红军长征生活体验园”。这当中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2015年,虎俊隆退休返回老家,在翻修老宅时,从窑洞口的牲口槽中挖出了一颗手榴弹和两枚手雷。他赶紧联系彭阳县史志办。经确认,这些物件系红军长征经过休整时遗留的武器。

彭阳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宁夏的主通道,红军队伍在这里停留了三天两夜。虎俊隆从小听着长征的故事长大,喜好收集红色藏品。手雷和手榴弹是何人所埋?老宅的新发现让虎俊隆有了刨根问底的想法。他花了两年多时间走访调查,一段尘封往事因此被揭开。

1935年,14岁的红军小战士郭文海跟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在腊子口战役中,郭文海左腿负伤,和其他两名战友落在了队伍后面。同年10月9日,郭文海三人拼命赶上了夜宿彭阳古庄院的部队。然而,第二天天不亮大部队就继续行军。因体力不支,伤情恶化,郭文海和战友再次掉队。

为了减轻负重,他们将准备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光荣弹”埋在所住窑洞的牲口槽内,继续追赶大部队。但没走多远,他们晕倒在距古庄院不远的草地里,被早起干农活的虎家兄弟发现并收留。伤势较重的郭文海在虎家住了一年多,彼此亲如家人。

1936年底,郭文海辞别虎家兄弟重返部队。归队后的他始终记着虎家的恩情,为自己的次子取名郭虎宗。

知道这段历史后,虎俊隆专门在古庄院开辟了一孔窑洞,设立了展厅。3枚锈迹斑斑的“光荣弹”躺在陈列柜里,讲述着一段鱼水情深的故事。

重回古庄院居住的虎俊隆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以及古老的长城遗迹。“我要让后来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虎俊隆道。

记者手记

有盼头的日子

固原,宁夏最南端。这里大部分地区曾属于“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很多人对这里的认知还停留在《山海情》中贫困的西海固。

然而,当走上固原街头,我们惊喜于这座西北小城的美丽繁荣。团队中一位曾三访固原的记者频频感叹固原的变化之大,从荒原旱海到绿洲广厦,每一次来都会感到陌生和惊喜。

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2020年11月,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如期脱贫。去年,固原市精准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脱贫人口收入增长16.5%,打造美丽村庄18个,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66个,生态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

如今,六盘山上苍翠满目,云海翻滚;广袤的彭阳梯田好似一幅幅水彩画,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典范;山间村庄,炊烟袅袅,人们安居乐业。

这里,已经成为崭新的土地,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西海固的巨变还在继续。有着古老长城的守护,西海固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奋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沿着长城看中国

编辑:夏开晗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