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10:06
楼道堆物问题一直是社区治理的难点,物业、社区、消防等部门各司其职,却也各有苦衷。物业清完杂物,自己却成了“保管员”;社工磨破嘴皮,居民却觉得“不碍事”;消防开出罚单,但有时只能“治标”,如果不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堆物问题可能还会反复出现。
物业
清理处置协调 各环节都有苦衷
“居民堆放杂物,劝说了也不听,我们就需要联合执法部门给清走。”关于清理楼道堆物,首开集团首华物业金顶街项目部经理刘婵表示,在跟随街道、消防等部门联合执法的过程中,她能深切感受到,想要处理居民实在是太难了!“堆物堆料基本上以退休老人居多,经常一开门,出来的是70多岁的老人。按理说应该进行处置,但怎么罚呢?又不能让人家着急上火,影响身心健康。万一出现一些意外状况,谁能承担责任呢?”对大部分物业来说,能采取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劝阻,加强频次,持之以恒地做工作。
而即使把堆物堆料从楼里清了出来,如何去处置这些杂物,也会面临困难。“从楼道里清走是可以的,但把居民的东西扔了、卖了、处理了,是不行的。”刘婵坦言,实际操作中,物业会收到街道办事处、消防执法部门和住建委的要求,说给居民的杂物找个地儿,临时存放一下。“那物业找个地方存放,对物业来说算不算堆物堆料?放这些东西,放多长时间?物业也没有保管义务啊。”刘婵担心,这样做相当于将风险从居民楼里转移到了物业的直接主责区域中。
物业专家路军港表示,如果从一开始物业便严格管理,谁都不能堆物堆料,情况或许会好一点。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场景。物业没有执法权,只能上门协调,缺乏硬性约束。否则也不会在种种“禁止堆物”的提示下,杂物照堆不误。
“其实物业公司也可以通过诉讼去解决问题。但真的因为一些杂物去诉讼,成本又未免太高了。”路军港表示,真到了打官司那一步,业主可以说,我先挪走,等你撤诉,我再挪回来,“更重要的是,物业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是物业费,硬性清理掉居民的杂物,可能会面临收不上物业费的窘境。”
在路军港看来,清理堆物堆料不能单纯寄希望于居民自觉与物业管理。“政策出来后有配套的罚则,针对违规行为或处理或罚款,起到一些威慑作用,可能会最大限度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 对此,刘婵也持类似态度:“也许不是为了真的罚,而是让居民感受到这个氛围,去提升居民的责任意识。”
社区
工作重复性高 劝阻效果不理想
按照《北京市消防条例》规定,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应当对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行为予以劝阻并督促改正。但实际上,物业上门开展沟通工作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在不少小区,这项任务其实是由社区的社工来承担。
相比于物业,社工与居民的关系显得更加“亲近”一些,但在劝阻楼道堆物这件事上,社工也会遇到不少难处。“有的人摆的东西不多,沟通的时候也说了只是临时摆一下,之后就会扔。但还有的居民,堆物已经成了长期习惯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工表示,他所在的小区里,有个别居民专门喜欢捡纸箱、瓶子等废品,带回家堆在门口。社工联合物业清完一次,没过多长时间又开始堆了。“工作的重复性很高,但也没什么解决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干。”
有些居民对于法规条例的不理解,也让社工比较头疼。“比如有的居民家在顶楼,或者在楼道的最里边,他们认为在门口堆东西不影响别人通行。还有的人,认为自己堆的东西不会造成火灾,不明白为什么也要清理。”居民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也导致劝阻时的效果不佳。
楼道作为疏散通道,不管堆的东西是不是可燃物,万一发生了火灾,都有可能阻碍别人甚至是自己的逃生路径。为了宣传楼道堆物可能造成的危害,社工也会不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包括在楼里张贴安全警示通知等。“但毕竟事情没发生在自己头上,单单通过宣传,有些居民还是不当回事。”
楼道堆物问题,如果已经形成了“气候”,想再改变就有些难了。在部分社区,为了把楼道堆物问题在初期就化解掉,社区还会发动居民的力量,参与治理工作。在顺义区旺泉街道牡丹苑社区,由社工担任的网格员和由居民担任的楼门长,互相之间会有一个微信群。平时,网格员和楼门长都会挨家挨户走动,对楼道堆物问题进行沟通和劝导,再加上消防部门的努力,曾经困扰社区的楼道堆物问题,现在已经大为改观。社区各楼栋的楼道秩序井然,疏散通道畅通。
而对于个别居民喜欢捡废品回家的行为,也有社区做出了应对。西城区月坛街道铁四社区首先从源头下手,督促物业及时对垃圾进行清理,此外还会联合废品回收第三方平台,定期举办旧物置换活动。社区为居民提供的置换物品,往往比他们自己卖价值还要高。有些腿脚不便的居民没法一下子拿那么多废品到现场,社区还能开展上门置换服务,大大解决楼道堆物堆料的问题。
消防
处罚并非万能 要提高安全意识
“大众常说的‘楼道堆物’问题,一般指的是‘堆物占堵疏散通道’问题。” 北京消防救援总队防火监督处工程师尤建军介绍,楼道堆物问题动态性、反复性强,消防部门从去年底开始在全市定期组织开展住宅小区疏散通道集中“大扫除”行动,并建立“防消联勤”机制,组织全市400余个消防救援站,在不影响灭火救援的情况下,不间断开展疏散通道清理和检查。今年以来,累计检查3万余次,清理疏散通道33000余个。
“开展日常检查的同时,我们还会联合街道乡镇、公安、住建、城管执法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尤建军介绍,通常物业单位履行了巡查、劝阻、制止职责后,楼道堆物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一些不配合社区或物业整改的居民,在遇到执法人员后,一般也都会同意清理堆物。“道理很简单,社区和物业没有执法权,劝阻的效力有限,有的居民也不当回事。但真看到执法部门来了,他们也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了,所以一般都会配合整改。”
但消防部门执法人员在日常检查或者是处理举报投诉案件时,也会发现一些物业单位没有开展日常巡查、劝阻制止堆物行为,或者只是简单地告知提示,没有耐心做群众工作,在楼道出现堆物后,也没有组织清理。
《北京市消防条例》其中一条提到,“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对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行为未进行劝阻,或者未按照规定报告的,责令改正,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依据这一条,消防部门对于初次违法或者情节轻微的物业单位会予以警告提示,对于问题突出的物业依法予以罚款。
绝大多数的楼道堆物问题,在执法人员到场尤其是部门联合执法时都能解决,但如果仍有人拒不整改,消防部门首先会认定当事人的行为违法,并强制把堆物清除,同时启动立案处罚程序,对当事人依法处以500元的罚款。“当事人不配合,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居民责任意识不强,或者有其他矛盾,把堆物当成了一个宣泄情绪的手段。遇到这种情况,处罚只是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它并不是万能的,后续如果不去解决那些主要矛盾,堆物问题可能还会反复出现。”
在尤建军看来,对于楼道堆物问题,除了要坚持反复清、清反复的原则,更要加强居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引导居民改掉不良习惯。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居委会、物业等各方作用,借鉴一些街道、社区的有效做法,因地制宜建立起完善、长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楼道堆物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清理,保障疏散通道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