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委书记刘东伟:西城现代化发展全景图
《前线》杂志 | 作者 刘东伟

2025-05-12 11:04


红墙碧瓦映新辉:西城现代化发展全景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战略蓝图。北京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指出,要不断开创首都改革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西城区紧扣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决落实“两个突出,一个引领”“五个当先锋”重要要求,奋勇争先、实干担当,努力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打头阵、当先锋。

牢记“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高站位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西城区是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是党和国家重要政务活动、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区位特殊,责任重大。

始终把政治中心服务保障摆在首位,坚决为党中央站好岗、放好哨。特殊的区位决定了西城区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西城区不断完善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保障体系,圆满完成了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持续优化中央政务环境,深入推进中央单位加值班公寓建设,高效推动中央单位重点服务事项落实,紧扣“一纵一横一圈”重点地区,研究制定并高标准实施中南海周边和长安街沿线及纵深环境品质提升、西长安街街道保护更新、平房院落保护更新方案,营造安全高效、配套完善、庄重有序的一流政务环境。

始终把维护核心区安全稳定作为头等大事,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西城。西城区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坚决筑牢安全屏障。作为建成区,西城区大屋脊住宅建筑数量全市最多、占比达40%。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木质屋脊闷顶结构安全隐患,率先启动“一楼一策”消防隐患整治,制定三年工作方案,推动整体风险降级。此外,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九大行动”,深化电动自行车充电等社会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治理,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安全感。强化数据赋能,推广应用“数字红墙5.0”智慧化系统,强化人、地、事、物、组织的数据互联、信息沟通、处置联动,实现突发事件“分秒级”响应。深化“全口径、全周期、全贯通”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体系,启动重点问题攻坚化解三年行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

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心上,坚持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全力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出台《西城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千方百计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停车设施织补等一系列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以改革攻坚精神向历史遗留问题“开刀”,召开全区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部署会,厘清问题根源、建立问题台账,精准制定解决措施。全力以赴推动停滞多年的宏庙危改、北营房项目房产证办理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有力化解。

经济大区挑大梁,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西城区深刻学习领会,树牢“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意识,各项经济指标都力争最好结果,为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立足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厚植金融业发展优势。加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与金融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紧密相连,是党中央赋予西城区的重大使命任务。为更好发挥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统筹资源和辐射带动作用,西城区持续优化金融业态结构,加快资本市场服务业和外资金融业发展,2024年新引进金融机构26家,新增注册资本金754亿元,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97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近七成。高水平举办金融街论坛年会,实现与Swift国际银行业运营大会2024年会有机联动,“四个平台”功能更加凸显。加快建设资管高地,驻区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已超17.5万亿元,占全国八分之一以上。依托北京证券交易所优化金融生态圈,赋能实体经济和科创产业发展,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打造“融享汇”服务品牌,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功能区产业能级。厚植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第二、第三动力源,既让“老树发新枝”也让“新芽成大树”。以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发展为牵引,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获批市级特色产业园,目前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3家、专精特新企业2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创新竞争力持续增强。紧抓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机遇,加速建设“中国数据街”,支持国家电网、中国电信等企业打造国家级数据要素创新平台,成立电力数据应用、数据要素联合创新等实验室,推动中国电信“星辰”、中国移动“九天”、抖音“豆包”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新成果落地。

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提振消费意愿、激发消费潜能。2024年西城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0万元,居全国各区县前列,居民消费需求更多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消费潜力巨大。西城区在政策上支持打造特色消费品牌,促进餐饮业品质发展、老字号创新发展,让消费既有国际范儿,也有北京味儿、西城味儿。在空间上优化消费布局,实现“十分钟便民生活圈”社区全覆盖,更好满足居民家门口、楼底下的服务需要。在体验上创新消费场景,在大栅栏北京坊等知名商圈引进培育名品、名店,推出一系列品牌的定制款、联名款,丰富个性化、多样化产品供给。在活动上激发消费活力,创新打造金融街论坛购物季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全年拉动汽车消费超46亿元,2024年西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0亿元关口。

紧贴人民生活幸福“国之大者”,持续擦亮幸福西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西城区始终坚持“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研究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民生行动计划。凭借扎实有效的举措,2024年接诉即办年度综合成绩全市第一,实现四连冠,并连续两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称号,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西城区全面落实党中央“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及市委要求,有效应对青年就业压力,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条专项政策。建立“三有”工作框架,形成“三早”工作模式,推行“三会”工作方法,“一刻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全覆盖,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超95%,连续10年创建北京市充分就业区。

西城区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入选教育部认定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通过专家指导、高校合作、人才培训、硬件升级等方式,带动办学规模较小、基础相对薄弱、群众认可度不高的中小学进行“一校园、一特色”改造,实现校园环境、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024年11所特色学校崭新亮相。

“一老一小”是牵动亿万家庭的家事,更是关乎“国之大者”的大事。西城区积极适应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发展特征,聚焦“老老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9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挂牌运营,65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发挥“总服务台”功能,89家养老服务机构获评星级。推进“医食住行”四大工程,实现医养结合全覆盖,累计建成养老助餐点323家,在北京市率先推行普惠式居家适老化改造,2024年完成改造2000余户。积极探索冬南夏北“候鸟式”旅居康养模式,与29个市区县签订异地康养合作协议,千余名老人入住京津冀蒙养老机构,西城“老有所养”评价指标连续4年排名全市第一。丰富“小小孩”多元化托育服务供给,全区千人口托位数达3个,辖区内15个街道实现托育机构园所全覆盖。积极探索“一老一小”融合服务新路径,建成全市首家普惠型养老育幼一体化试点德宝托育中心,50家养老服务机构实现老幼共养。

下足“绣花”功夫,打造古今交融的高品质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作为展示大国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西城区坚持规划引领,扎实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纵深推进城市更新,打造高颜值的城市环境风貌。

作为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西城区承载了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余年的建都史,北京中轴线更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西城区坚持把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作为光荣历史使命,圆满完成了恢复中轴线景观视廊第一个拆除项目——北海医院及东天意市场降层改造,推动积水潭医院新北楼拆除,再现燕京小八景之一“银锭观山”历史景观,“根脉中轴 嘉礼庆成——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群众性主题活动”在先农坛庆成宫举行,“庆成宫里庆成功”成为佳话,北京中轴线以更加壮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西城区发布了三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广福观成为地区文化特色窗口交流新平台、明代古刹长椿寺作为宣南文化博物馆重张开放、庆云寺修缮升级为“金石博物馆”、百年海派弄堂化身为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晋江会馆、梅兰芳祖居等文物重新亮相,真正实现了从“闭门保文物”到“开门用文物”的转变。

可持续城市有机更新模式是实现老城肌理与现代风貌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西城区统筹推进以片区为单元的综合性城市有机更新,灵境胡同—西四路口段、德内大街、西外广场、阜内大街二期焕新亮相,老舍笔下的“北京最美大街”焕发新机,大栅栏观音寺片区“共生街区”获评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泰安里文物活化利用等4个项目获评“优秀项目”。首创平房院落保护更新“整院退租”新模式,推进白塔寺、棉花片A3地块申请式退租项目,形成整院224处。以有解思维大胆创新,桦皮厂胡同8号楼项目是西城区首个危旧楼改建项目、全市首个以整楼居民为产权主体的试点项目,仅用时8个月顺利回迁入住,实现机制、技术双重突破,原拆原建模块化好房子实现良好示范效应。

优美人居环境是市民幸福生活的刚需,西城区倾心倾力打造既可安放心灵又可承载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活家园。面对空气质量短板问题,深化“一微克”行动,以科技赋能污染防治,在全市率先应用“基坑气膜”技术,全国首例双基坑气膜项目在新兴盛危改项目落地,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粗颗粒排放,降低噪音15分贝,节约工期6个月以上,实现降尘、降噪与提效的协调统一,2024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5.6%。致力于让街巷胡同有绿荫处、有鸟鸣声,发布全市首个区级花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六铺炕花园式街区和5条城市画廊亮相,打造长椿苑等3个无界公园,新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6746平方米,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全球总决赛“环境可持续项目奖”金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东伟,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

最新文章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