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18:18
每次谷神星一号火箭发射时,箭体上都会印一家冠名商的名字,舱内有时还会携带泡泡玛特手办等小物件。满足合作伙伴看重的“广告效应”,这是北京星河动力公司的商业逻辑。目前,谷神星一号火箭的发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底。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近年来北京的商业航天事业驶入快车道,诞生了一批实力强劲、潜力雄厚的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民营独角兽。这些具备独有核心技术、独特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企业,对进军市场更加积极主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如星河动力,成立之初便“吆喝”各种各样的星座计划,设计不同运力、不同技术路线的火箭,将公司形象比作“太空快递”,收的是“快递费”,在回应社会需求上全速飞奔。
放眼世界,航天技术正经历从科研为主的技术应用向满足民用和消费级市场需求扩展的重要转变。不同于以往由政府主导,当下民营航天更多崭露头角,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商业航天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赛道,争先构筑自身优势。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作为国家队的有益补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共同提高着中国航天上天效率和产业效能。具体到北京,已形成“南箭北星”的格局,正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生机活力。
众所周知,航天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创新赛道,“民间队”承压更大,抗风险能力更弱。据蓝箭航天和星河动力等头部公司信息显示,预计发射成本区间为4万-5万元/公斤。这么高的成本,一旦失败很容易缓不过来。“上九天揽月”的浪漫背后,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存在盈利循环不畅通、商业闭环不清晰等问题,自身造血能力较弱,高度依赖融资。有业内人士坦言,“给投资人讲,人家听几句就走了,觉得完全是冒险。”
商业航天重在“商业”,离不开市场和盈利。如何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在降本增效的基础上,民营企业必须打开思路。说白了,当入局者越来越多,避免“同质化”和“红海厮杀”的方式,就是在特定领域越做越细、越做越精。与此同时,必须强化市场思维,如开拓更加多元的应用场景,对接更大范围的客户。既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也要到全球市场上分蛋糕。在这一过程中,还得开阔思路、多接地气。譬如将冠名商印在箭体上,小小加法就撬动了巨大广告效应。
以更大视野看,任何一项“高精尖”的淬炼,在于技术的升级、企业的创新,也考验着一地的管理支持能力。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出台商业航天“星谷”计划,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在亦庄划定3.8平方公里航天产业集聚区。同时,推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补贴机制、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的“白名单”制度;根据目标规划,到2028年,北京亦庄将形成商业航天500亿级产业集群……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帮助“造火箭的民企”从科幻走进现实。
谈及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开始事业,有人说“只用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人才、技术、资本”。诚如斯言,继续推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坚持做精做细服务保障,我们才能见证更多“一飞冲天”。
图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