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18:49
人都没到场,证就办好了?近日,央视记者走访多地调查发现,一些医疗机构的健康证体检项目“缺斤少两”,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作为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健康证不仅是一些行业的“入门卡”,更是公众健康的“守护哨”。按照国家规定,厨师、外卖员、护工等从业人员,每年要至少进行一次传染病筛查并办理健康证,方可上岗工作。但从媒体调查看,有的检验过程松散随意,既往病史、体征检查“一概不问”;有的以理疗推销代替内科检查,进群就代表“体检通过”;还有的甚至男女互换身份,仍然不妨碍办出正规健康证……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网络平台充斥“代办”广告,有些劳务中介还可为餐饮从业者提供“代检”服务。“给钱就办”的健康证,着实令人忧心。
健康证被污染,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健康证办理需求巨大,一些机构见有利可图,便敷衍了事,能降的标准就降,能不做的项目就不做,大笔一挥批量“送”证。而不同于身份证,健康证并没有国家统一的制式编号,各个城市、各家医院发证样式千差万别,客观上为制售假证的黑产提供了土壤。另外,日常监管不到位、平台审核难甄别,就连相当一部分餐饮店店长,都不把这份事关健康安全的证件当回事。层层失守、环环脱节,无异于将风险抛给了全社会。
公共卫生安全是“天大的事”,确保健康证效果不打折,监管首先要跟上节奏。比如,严查办证机构及人员资质,一旦发现存在证件买卖、放证不严等行为,取消其健康证办理资格。更为根本的,则是建立全国统一的防伪平台。不妨借鉴其他电子证照的经验,对健康证进行数字化升级,体检全过程留底留痕,为后续监管执法提供更多抓手。眼下,不少城市还开展免费预防性体检,健康证“免费办理”,这也一定程度解决了中介办证环节夹带私货。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各方形成合力,“灯下黑”的问题定能逐渐解决。
小小的健康证,连着的是社会对卫生安全的普遍期待。让健康证真正“健康”起来,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用得舒心,每个人都会因此受益。
图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