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18:11
一张外国面孔,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科普知识,这样的视频,你会多看两眼吗?央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些所谓“外国专家”只是AI生成的虚拟形象,不少人以此造假起号。
自媒体门槛虽低,但打造出一个爆款账号并不容易,于是不少人打起了AI的主意。毕竟,相比于亲力亲为思索创意、编辑文案、拍摄制作,用两三个AI工具“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的操作,省时又省力。借助AI提高创作效率未尝不可,但问题在于,为快速涨粉变现,相当一部分账号炮制虚假内容。异常逼真的虚拟形象、似是而非的胡乱发言,足以令观众“一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一旦起号成功,有的账号随即隐藏引流内容,改头换面转型带货;有的顺势打出 “AI 起号实战” 噱头,宣扬“成功案例” 售卖起号课程;还有的将账号明码标价打包售卖,已然形成一条“起号—转型—转卖”的灰产。
平心而论,解决AI造假泛滥,各平台并非“无动于衷”。比如眼下,社交媒体普遍升级了AI内容识别系统,要求AI生成作品“亮明身份”,相当于击中了要害。但“技术对抗技术”的伎俩总是蠢蠢欲动,一些人处心积虑规避平台强制标注机制,有的AI起号从业者,还在网上大肆兜售绕过平台“AI打标”的经验。未标注的AI内容频现屏幕不断提醒,与时俱进升级监测方式,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创新与治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体两面。无论哪一面,都不能慢半拍,尤需快一步。我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不久前已发布,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正是一项制度安排。为完善AI内容监管体系再加码,平台必须有所作为。比如,开发更高效的内容检测工具,结合人工审核,防止AI造假“浑水摸鱼”;健全辟谣机制,及时下架不实炒作内容;针对资讯、娱乐、电商等不同类别的内容,进行更精细的内容管理等等。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未来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向善的能力、各方治理的精度。凝聚合力,AI才能为社会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
AI时代扑面而来,学会如何与其相处,是必须掌握的本领。其中一条,就是千万不能丢掉独立思考的能力。网上冲浪多留个心眼,对明显违背常识的信息多加思考,对未经证实的“爆料”多点冷静,涵养这样的“免疫力”,是对AI善识善用的基本方法,也是在网络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