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08:38
5月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联合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对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始祖鸟标本——第14件始祖鸟标本“芝加哥始祖鸟”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
始祖鸟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化石物种之一,在达尔文提出演化论之初,它的出现便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受限于保存情况和技术条件,这种已知最古老鸟类的许多秘密,依然尘封在德国索伦霍芬地区的石板中。
此次中美联合团队的研究,围绕目前发现体型最小的始祖鸟标本展开。芝加哥始祖鸟由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化石大小与鸽子相仿。幸运的是,它极为完整、精美,大部分骨骼较为立体,还保存有罕见的软组织重要信息,是始祖鸟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标本。
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胡晗的带领下,运用高精度CT扫描重建等手段,揭示了始祖鸟这一明星物种的骨骼、软组织、羽毛等此前未知的细节,为恐龙到鸟类演化关键期的头骨演化和飞行适应等提供了关键证据。
重建结果显示,该标本几乎完整保存了整个头骨,特别是罕见地保存了完整的腭区结构,表明始祖鸟的头骨形态介于伤齿龙类和其他白垩纪鸟类之间,处于从非鸟恐龙缺乏灵活性的头骨向更轻便灵活的鸟类型头骨过渡的关键阶段。团队还发现了多处清晰的软组织痕迹,尤其是足部保存的趾垫形态与现生地栖鸟类相似,这意味着始祖鸟可能具备良好的地面行走能力,说明始祖鸟的生活方式较以往的认知更为多样。
同时,“芝加哥始祖鸟”还是首件发现三级飞羽的始祖鸟标本。这种结构附着在肱骨和尺骨上的羽毛位于翅膀和身体之间,能够提高飞行效率,但此前在非鸟类恐龙中从未出现,说明这些羽毛可能是为了适应主动飞行而演化出的创新特征。
此次研究为恐龙到鸟类演化关键期的头骨演化和飞行适应等提供了关键证据,证明了相关技术手段在古生物尤其是古鸟类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尤其是在三维重建、软组织识别及生态功能推测方面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