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18时12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冰雹黄色预警。据统计,16时至22时,本市大部地区出现分散性冰雹天气,最大冰雹直径5厘米左右。
北京地区冰雹灾害记录始见于《晋书》:“太康元年(280)四月庚午,范阳县雨雹。”金以前有记录的冰雹灾害只有3次(年),金朝5次(年)。元朝18次(年),主要集中在延庆和密云。明朝发生冰雹灾害34次(年),造成伤稼、伤人、毁屋等破坏性的有14次。清朝44次(年),平均五六年发生一次。今天小志带您回顾一下北京的第一次冰雹预警。
2005年5月31日午后,狂风骤雨挟带着乒乓球大的冰雹袭击京城,砸漏了书店顶棚,砸碎了汽车玻璃,砸毁了田地庄稼。短短1个小时,9万人受灾,农业损失9000多万元。傍晚时分,冰雹再次降临,北京罕见地一日经历两场冰雹。
(一)
初夏,连续闷热的天气让人们喘不过气来。5月31日下午2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伴随着大风,大雨倾盆而下。就在人们沉浸在凉爽天气所带来的喜悦时,一场大冰雹却突袭北京。从京西门头沟至京南丰台方庄地区,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了一个冰雹链,下个不停。路上的人们纷纷选择在路边的大树和车站雨棚下避雨,不一会儿冰雹就密密麻麻地在地上盖了一层。据观测,北京观象台冰雹强度最大,最大冰雹为直径5 厘米,像鸡蛋大小。
2005年建成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监视着北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引自《北京志·气象志》)
这次冰雹天气突发性强、强度大、范围广。降雹区主要在北京城区南部及东南部,其中宣武地区冰雹强度最重,天坛降水量最大。
到了下午3时多,雨停了,冰雹也没了,这场雹灾总算过去了。没承想,4个小时后,也就是傍晚7时,伴随着密集的雷雨,又一场冰雹再次降临了。
(二)
降雨让连日来闷热的天气有了一丝清爽的凉意,但夹杂其中的冰雹却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损失和许多不便。
据北京市民政局统计,这次冰雹造成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3374公顷,农业损失9000多万元。受灾地区包括门头沟、通州、大兴、房山、平谷和怀柔,其中以房山和大兴最为严重。房山区长阳、长沟、阎村、韩村河、青龙湖、大石窝6个乡镇出现雹灾,受灾面积22215亩,损坏房屋39间、倒塌1间。在大兴区,午后的雹灾让北臧村等72个村受灾,最大冰雹直径2.5厘米,其中西瓜受灾面积1578亩;傍晚再次出现的雷雨冰雹天气,致使榆垡等镇受灾,受灾面积23861亩,其中西瓜6983亩。
这场冰雹把中国评剧院音像书店的塑料顶棚全部砸漏,小窟窿有鸡蛋大小,大窟窿几乎有半平方米,从屋里一抬头直接就能看见天空,里面近千册图书被淋。许多自行车棚也被砸得千疮百孔,场面狼藉。还有一些市民家的玻璃窗被冰雹砸出了大洞。
直径5厘米的冰雹(引自《北京志·气象志》)
路面上的许多汽车也遭了殃,车顶被砸得星星点点,挡风玻璃被砸裂。据保险公司统计,仅当天下午3至5时内,车险报案数量就比平时激增了1倍多,全市约有1万辆小汽车受损。
这场冰雹对城区部分花草树木伤害也不小,波及宣武、崇文、丰台、朝阳和西城等区。受伤最重的是阔叶乔木,如叶片宽大的毛白杨、栾树及常青藤等,正开花的灌木也伤得不轻。
(三)
当天下午2时50分,北京市气象台通过手机短信、电台、公交车电子提示屏等,向社会发布“冰雹橙色预警”,希望市民做好防雨、防雷、防雹准备。这是2004年北京市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第一个冰雹预警。所以,当晚7时北京城区再次下冰雹,已是意料之中。
冰雹装满饭盒(北京市气象局提供)
冰雹过后,园林部门对受伤严重的花木及时进行了更换和补植。保险公司为了给车主提供快速的理赔服务,规定这次冰雹损害的事故车主无须提供气象证明。
冰雹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强,来得快,走得也快,而形成的天气条件又复杂,不容易摸透它的“脾气”,很难提前12小时预报,同时人工防雹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对冰雹的预报主要是利用天气雷达和卫星云图,监视强对流云系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能及时发布冰雹灾害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