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09:59
“虹口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五年来,北外滩累计开竣工重大建设工程46个、总体量超过300万方,引进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335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在5月13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虹口区委书记李谦介绍北外滩开发建设五周年相关成果。
北外滩滨江航拍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上海航运和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域之一,国务院批复的“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北外滩作为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打造“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国际经济、金融、航运“黄金三角”。
2020年6月,北外滩新一轮规划获批,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按照“复合紧凑、开放共享、包容互促、创新智慧”的理念,规划形成“一心两片、新旧融合”的总体格局。五年来,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北外滩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向“未来都市发展新标杆”稳步迈进。
“施工图”加快转化为“实景画”
五年来,上海北外滩以控详规划为引领,先后建成重大项目23个,“施工图”加快转化为“实景画”。
李谦细数了北外滩已落地形成的一批标志性规划项目:世界会客厅,于建党百年之际落成,已成为重要会议会展集聚之地;480米浦西新地标,历时两年完成地下工程,已破土而出;320米白玉兰广场顶楼观景台开放,可360度尽享魔都璀璨风光;北外滩来福士、雅诗阁国际人才公寓等项目建成开业。
游客打卡上海白玉兰广场顶层320米高空观景台,360度俯瞰浦江两岸城市风貌(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五年来,北外滩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厚植区域发展动能,集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如今,北外滩已集聚港航企业4700余家,运力占上海全市近七成,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北外滩开庭裁决,上海航交所发布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成为国际航运定价重要参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指数正探索增加绿色低碳权重,向全球输出“中国标准”。集聚各类金融机构210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超8万亿元,入选上海市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航运和金融产业区域贡献超45%。
李谦表示,北外滩作为重要发展引擎,持续引领虹口加速转型升级,并提升了综合国际影响力。“虹口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五年年均增长12.3%,2024年全区GDP增长8.2%。近年来,北外滩先后引入荷兰全球人寿、法国东方汇理、德国汉宏物流、阿联酋博禄、日本商船三井等知名跨国公司,2024年全区实到外资增长35.8%。”
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长个子”“壮筋骨”
即将步入“十五五”发展阶段,谈及上海北外滩如何引领虹口全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时,李谦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过去五年,北外滩开发建设用一句话形容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五年,北外滩怎么建设、怎么发展,我理解将是‘长个子’‘壮筋骨’的关键时期。”
展望新征程,上海北外滩将坚持开放互促,加快建成都市核心功能承载的新标杆;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建成产城相融的新标杆;坚持新旧融合,加快建成城市可持续更新的新标杆;坚持包容共享,加快建成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新标杆。
未来五年,上海北外滩将紧扣“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加快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大力发展航运保赔、海事仲裁、贸易融资担保等联动创新业务,一体化提升股权投资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际法律服务港等功能,搭建一站式共享开放的“走出去”平台。
同时,围绕加快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上海北外滩将扩大航运、金融、商贸等支柱产业优势,壮大绿色低碳、高端智能检测装备、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做大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规模,系统提升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创新试点功能复合,打造垂直综合体,完善基金、人才等科创要素资源供给和共享,营造良好的科创生态。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软实力
5月13日,“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实体枢纽正式启动。据介绍,该港将以法律咨询、公证、司法鉴定、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法律服务功能为核心,同时融合税务会计、高端商务、现代金融、商标专利、科技服务等行业联动发展,构建“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城市群、连线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法律服务生态圈。
“我们把营商环境作为虹口参与新一轮产业竞争和区域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这两年,虹口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以法治精度实现企业权益保障的全链条,这方面是虹口的一个特色。”上海市虹口区委常委、副区长吴伟平向记者介绍道。
“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13日正式开港(央广网记者 唐奇云 摄)
在吴伟平看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将进而提升北外滩对全球高端资源配置的集聚和吸引力。为此,在落实好国家和上海市关于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之余,虹口还做了一些特色自选动作。除了围绕“突出法治化”,虹口紧紧抓住市场化,体现市场温度,推动要素流通“零壁垒”。
“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虹口实施‘五位一体’工作制度,对‘清单公开、衔接调整、事项核查、壁垒排查、案例归集’方面有统一要求,切实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需求,创设性提出了一些虹口特色服务。比如,企业出生阶段,我们推出了‘开店一件事’,比较受企业欢迎。在企业开店过程中,虹口区做到‘一次告知、一站办理、一网联动’,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市推广。”吴伟平说道。
吴伟平还表示,虹口围绕“突出国际化特点”,拓展改革深度,打造开放创新高地。“主要抓手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去年虹口经过遴选成为首批‘6+1’成员之一,我们结合虹口企业需求、产业优势,围绕航运、金融等提出了14项改革任务,聚力把自贸区创新试点的成功案例引入虹口,努力让改革成果尽快从试点变成苗圃、变成森林,创造更好的区域发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