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话鹿
2025-05-15 13: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17年的9月,游客们惊喜地发现,在故宫博物院的慈宁宫花园里出现了几只温驯可爱的梅花鹿。这次梅花鹿的出现是因为故宫博物院与承德市文物局达成的一项合作协议:从2017年9月下旬至2018年2月底,在故宫博物院的慈宁宫花园里引入承德市避暑山庄内的梅花鹿。9月26日,故宫开始举办“天禄永昌——故宫藏瑞鹿文物特展”。这次活动分为两个场地进行鹿文化的宣讲与展示。慈宁宫花园是活鹿的展示,特地从避暑山庄挑选9只活鹿,攸伏于慈宁宫花园之中,以为祥瑞。让人们在欣赏精美的文物的同时,一睹瑞鹿的仙姿,不仅补充了展览内容,也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受。在永寿宫举办的“天禄永昌——故宫藏瑞鹿文物特展”,则从书画、玉器、瓷器、珐琅、牙木竹雕、家具等文物种类中遴选出69件精美的鹿文物供观众参观。其中有鹿角椅、青玉衔灵芝卧鹿、鹿头尊等珍贵文物。

那么,紫禁城里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展览,引进乖巧可爱的梅花鹿呢?仔细检索一下文史资料,才发现原来这紫禁城与鹿的故事可谓历史悠久,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呢。它们的故事且听我慢慢道来。我国是世界鹿类动物的主要发源地,其中梅花鹿、麋鹿、水鹿、马鹿、白唇鹿,以及麝、獐、麂等产地皆在中国,而且我们祖先养鹿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向被视为一种祥瑞的动物,“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常为吉祥、善良、正义之化身,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不论是在儒、释、道三种文化中或是古代民间信仰中,人们对于鹿的推崇与喜爱从未减少。鹿谐音禄,自古被视为瑞兽,象征吉祥,也符合国庆、中秋节祥和的节日氛围。”专家介绍,皇家宫苑中驯养鹿的习俗自古以来便有之,所以我们听到过商纣王在鹿台的故事,在《诗经》中也看到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样的咏叹。因为鹿、禄谐音,后来人们为祈求高官厚禄,以有鹿为吉兆。又因鹿有通灵之气,故隋唐以后历代统治者往往用其作为祭祀品。在明代,大祀的主要祭品仍是鹿脯、鹿醢、鹿臡等物。到了清代,崛起于东北山林中的清朝皇帝对鹿更为执著。由于满族先民对鹿的原始崇拜,认为鹿作为风雨之神和上天的使者能够通天,故每次出猎前都会聚在一起跳萨满鹿神舞,以祈求出猎吉祥。此外,满族的某些氏族供奉鹿神、祭祀时,萨满神帽上插鹿角, 以象征鹿神。鹿在宗教中的这种象征意义,使清代的鹿文化和鹿祭制度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潮。

清朝每年需要很多的鹿只,这些鹿主要是从哪里来的呢?一是围场捕猎,二是皇家园林饲养。清朝统治者一贯重视“清语骑射”。当时著名的三大围场有盛京围场、南苑围场和承德的木兰围场,这三大围场均有为清廷和皇室贵族提供各种鹿类品的义务。很多皇家园林中都驯养过鹿,比如作为皇家猎场的北京南苑,西郊海淀的香山静宜园,自得园等都驯养过大量的供祭祀和食用的鹿,而用作观赏的鹿更是每个园中皆有。故宫的御花园在清代也曾养过鹿,鹿苑在今故宫御花园西南,还有一座高台名“观鹿台”,台下尚存有一道半圆形的鹿圈围栏地基遗址。鹿苑与御花园东南角的鹤圈形成鹤鹿同春的景观。

除祭祀外,鹿也是清朝皇帝最喜欢吃的美味之一。皇帝的御膳中都有大量的鹿肉菜,鹿血、鹿茸这样的补品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清代还有赏赐鹿肉的制度,“直省文武大臣年终赏‘福’字时,并赏鹿肉,以寓福禄之义。”除赏赐在外文武大员外,在京文武大臣亦有年例之赏,可获得鹿肉之赐。

这次活动还展出了很多鹿题材的艺术品,如水晶雕鹿鹤同春寿星、鹿首尊等。 展厅进门处摆放着乾隆时期的一张姿态峥嵘的鹿角椅,椅座面四周、两侧、椅腿均由鹿角制成,椅背木板中心开光内书乾隆皇帝御题诗。由于满族王室与鹿有特殊的亲密关系,康熙年间开始烧制“百鹿尊”,于乾隆朝盛行。展览展出了一乾隆朝的“粉彩百鹿图尊”,腹部绘粉彩百鹿,嬉戏穿梭于松柏、山石、花草、溪流之间,底署“大清乾隆年制”款。又有《哨鹿图》、《乾隆楷书哨鹿赋册》、《碧玉御笔前后哨鹿赋册》等。这些珍贵文物所展示的正是紫禁城这独步天下的鹿文化。

箭亭位于故宫东部的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初建于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当时被称为射殿。在早期被特许在大内骑马的王公大臣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的,一律在箭亭前下马,箭亭周围的空旷之地就成了当时拴歇马匹的地方。雍正八年(1730年),为了骑马射箭成为一种制度,保持满洲王公贵族重视骑射的传统而加以改建,并改名为“箭亭”。 箭亭名虽为“亭”,但其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减少了斗拱层叠的层次,这样规模的建筑实际上具备了殿宇的规模,是宫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较少见的。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扇门,南5北3共8扇。箭亭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箭亭前宽敞开阔,所以还是清朝皇帝举行殿试武进士时观看武进士们武功技艺的场所,武进士们需要参加马步、射弓、刀石者三项考试。乾隆和嘉庆皇帝都曾在此射箭并操演武艺。

殿当中设宝座,宝座之东有卧碑一统,上面刻着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的上谕,其内容为要求满洲贵族“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操演技勇,时时练习骑射”,并告诫子孙要“永垂法守”。到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庆皇帝又立石碑于殿内西侧,再次告诫子孙“不效汉俗”。虽然乾隆、嘉庆二帝言之谆谆,但还是无法改变八旗子弟文恬武嬉、日渐腐朽的宿命,最终变成了“玩耍布库(摔跤)甩皮袋,腰里别着铜烟袋,见着洋人就歇菜”的无用之兵,成为后人的笑柄。

故宫中的鹿文物

鹿在中国被尊为瑞兽,“鹿”与“禄”同音,因此成为仕途和官运的象征,鹿还有长寿的意思,所以在中国古典艺术品中是喜闻乐见的题材。这些艺术品中的鹿多采取回头的造型,所以有“十鹿九回头”的说法。

1.储秀宫铜鹿

储秀宫外的台基下,东西各陈设着一只铜鹿,鹿嘴微张,神情似在微笑,神态安详,造型流畅。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寝宫前摆放这样一对铜鹿呢?这大概是因为古已有之的“鹿死谁手”的成语,这其中的鹿,已经成为政治权力的代名词了,铜鹿立于寝宫前,代表了慈禧太后对永久掌握权力的向往。同时,慈禧太后还相信,有铜鹿的守护和镇压,就能守住自己的富贵和权势。

2.鹿头尊

故宫中陈列着许多“胭脂紫彩鹿头尊”的器物,这种鹿头尊从康熙年间创制,流行于乾隆年间。它的样式为直口,口以下逐渐加大,垂腹收底,圈足,两侧是双螭式耳,很像倒着放置的鹿头,所以得名鹿头尊,属宫廷大型陈设器。

3.宋人《寿鹿图》

完全在表现瑞象、福禄,画面上两只珠光宝气的鹿,一雄一雌,看来有些滑稽可笑。

4.明朝张宏的《百禄图》

画中的鹿全有鹿角,又肥又圆,呆萌可爱。

5.万历窑的五彩百鹿尊

上面画了几棵长得像水草的树,各种颜色的鹿散布其间,姿势都很一致。这酒瓮上到底有多少鹿?仔细看过几次也说不清。

6. 鹿苑长春方盒

这是明代相当流行的图案,故宫中藏有一个剔红鹿苑长春两层长方盒,是一件玲珑精品,以松竹梅为背景,鹿群悠游于森林中,或卧或立或走,顾盼自得,姿态各异。盒子原来是用作储存各种小巧文玩和饰品的,其雕工细腻,脱俗高雅。

7.《丹枫呦鹿》与《秋林群鹿》图

这两幅画中各画了八只或九只鹿,都各有一头角五叉的雄鹿,或昂首阔步,或扬蹄俯冲,表现出雄鹿首领带领鹿群游憩于色彩斑斓的秋林中的情景。


作者:

王密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