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5:49
在社区生活快20年的残障人士张屹,从未踏足家门口的餐馆、理发店、超市,原因是缺少一条规范的坡道;其小区外的无障碍停车位,正对停车场出入口的阻车杆,车辆出入困难;到商场寻找无障碍停车位,则发现大多已被占用;多个无障碍厕所,要么空间逼仄无法坐轮椅转身,要么抓杆设置不规范,甚至轻轻一抓就晃动……5月15日是“全球无障碍宣传日”,北京晚报记者日前跟随残障人士张屹体验发现,一些无障碍设施未能给残障人士带来方便。
粗糙的陡坡,加剧轮椅的颠簸;紧挨车位的阻车杆,阻断了残障车主的去路;一抓就晃的扶手,既借不上力,还可能致人摔伤。无障碍设施中看不中用,不仅给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添加障碍,也令他们的生命安全平添隐患。“有爱无碍”的环境建设,本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尺。部分无障碍设施沦为摆设,既给残障人士的出行热情泼冷水,也消解了文明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照拂。
以残障者的视角,记录无障碍设施的使用体验,是对无障碍环境的最好测评。2019年,一款公益手游令无数玩家感动落泪,也是因为模拟了视障人士的视觉和触觉感受,还原了盲人因公共设施不足遭遇的出行和生活困难。无障碍设施建设得怎么样,不能只看设计图有多精妙,还要看残障人士用起来方不方便;不能只看监理单位的验收单,还要经得起残障人士的亲身测评。到底有碍还是无碍,最该听的是残障人士的心声。
北京是全国率先开启道路无障碍改造的城市,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创下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多个第一。2023年9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既为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筑牢制度根基,也为京城无障碍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从公交地铁到十字路口,从政务大厅到养老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北京温度”,帮助不少残障人士自由穿行公共空间。然而,报道里一组组堵塞出行的镜头提示,理想规划的“全覆盖”与真实生活的“无阻碍”之间,仍存在距离。“首先得有,其次要规范,得真正实用”,张屹的呼吁给无障碍设施建设带来启示:要想从“有”到“好”、从“建起来”到“用得上”,还需要不断更新硬件改造和服务理念,下更多精细化治理的绣花功。
全球无障碍宣传日的设置,有助于照亮社会对残障群体需求的关注;对残障人士的关心,不应局限于某个特定日期,而应浸润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处肌理。优质、便利、舒心的无障碍环境,是残障人士在公共空间生存的刚需;帮助残障人士在各个角落畅通无阻,也是城市管理应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