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会客厅 大运河畔文化新高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 记者 赵鹏

2025-05-15 17:07 语音播报


一叶扁舟载着星光熠熠的众星,在观众簇拥下登上红毯。曾在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上出现的场景,如今也来到北京。记者昨天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获悉,2025北京国际电影节“水上红毯”所在的大运河滨河空间(文化中心段)不仅为城市副中心打造出高雅的“水岸会客厅”,五大AR互动点位还为市民构建起“可触摸的文化长廊”。

重构水岸格局织补生态

大运河滨河空间(文化中心段)位于副中心创新发展轴与生态文明带交汇处、大运河森林公园中段,毗邻三大文化设施,与北京市行政办公区隔河相望,占地面积约29.28公顷。

其环境提升工作,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多专业团队协同完成,为副中心文化水岸带来更多活力。设计团队以“翠屏绿幕·运河乐章”为主题,依托大运河与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的双重底蕴,通过“自然为基底、文化为脉络、科技为引擎”的策略,运用“四维范式”城市更新体系,系统性提升大运河滨水空间环境品质,在大运河畔谱写传统与现代共鸣的生态乐章,构建运河文明与音乐艺术的时空对话,让“生态可悠享、文化可互动、活力可运营”的美好愿景在大运河畔落地生根。

依托上位规划,有关方面对该区域进行统合设计,通过“两带、四线、多点”的体系梳理,打破地块边界,织补生态网络,重构滨河空间与三大文化设施核心区、六环高线公园、绿心公园的系统性联系,强化区域联动,焕发水岸活力。

不仅如此,有关方面还通过增设运河码头,联通骑行步道、健身步道、无障碍坡道,连接六环高线公园“空中步道”,打造“水陆空”贯通的立体慢行系统,加强北京艺术中心与大运河的联系,通过运河步道与“水岸会客厅”的打造,使建筑与水岸交相呼应成为有机整体。

数字技术和弦古今文明

运河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中心的现代时尚有机结合,设计团队打造“运河乐章”艺术主题水岸,为副中心打造高雅的“水岸会客厅”,为举办高端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场所。这里还在自然水岸营造不同类型的音乐主题空间,为市民提供多种文艺活动场所,展示大运河悠久的音乐文化,使“运河粮仓”与“皇木古渡”交响同辉,古今运河文化在此共鸣。

通过AI、AR等数字技术以及数字设备,这里还实现了古今文化和弦共曲。五大AR互动点位构建起“可触摸的文化长廊”,市民扫码即可聆听数字萌宠镇水兽“小通”为您讲述漕运往事,实现“一步一典故,十步一华章”的沉浸体验;借助透光混凝土台阶的动态光影与裸眼3D风车,这里还重现了漕运千帆竞发的盛世图景;弧形光伏矩阵打造的低碳照明系统,更使滨水剧场实现24小时光影叙事,让文化遗产在数字肌理中永续传承;钢琴键造型步道串联北京艺术中心与运河,刻录《我爱你中国》曲谱的智能座椅,更能让市民落座即触发光影交响。

这里还以运营前置引导滨河空间可持续发展,策划“运河之音”IP,打造集艺术、音乐、生态、娱乐于一体的体验型艺术地标滨水空间。通过提前策划运营业态主题,这里结合大运河、六环高线公园、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绿心森林公园等资源,采用线上引导、线下体验的形式,打造出一条独特的音乐主题CITY WALK路线,激活城市活力。不仅如此,这里还弹性预留场地空间,为后期可持续运营提供多元可能。

从市民使用角度出发,大运河滨河空间(文化中心段)也通过增设洗手间、服务驿站、无障碍坡道、健身步道、休闲空间等便民服务设施,完善滨河空间使用功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百姓园林”。

智慧科技赋能绿色低碳

以智慧科技赋能,大运河滨河空间(文化中心段)采用数字孪生技术精准辅助场地设计,高效把控空间效果与工程精度;运用集成12项智能模块的弧形光伏灯杆,实现零能耗照明与环境监测、应急响应的多功能聚合;增设回收光伏立面驿站、洗手间,为市民提供便利;设计虚拟数字导游,7×24小时个性化推荐服务,对接活动演出、实时天气等多个数据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资讯服务;增设视觉识别系统实时监测30+项安全隐患,智能哨兵通过AI视觉识别摔倒、肢体冲突、越界等行为并自动触发“图像+语音存证+安保调度”全流程;机器人24小时自主巡逻、精准识别不文明行为并实时语音劝阻,构筑“静态监测+动态管控”的滨水立体防护网。

大运河滨河空间(文化中心段)遵循绿色环保理念,最大化运用生态环保可再生材料;在植物及小品设施设计方面本着最大化利旧原则,将低碳环保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助力实现绿色低碳。

从漕运古道的夯土遗存到光伏矩阵的科技脉络,如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书写出大运河更新的时代答卷。当红毯星光映照千年波光,这座融合生态基底、文化基因、科技引擎的滨水地标,正以科技构筑的数据长河,持续谱写着城市永续发展的崭新乐章。

聚焦副中心

编辑:王可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