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发布:打击“伪专家”,不能只靠农民自己擦亮眼
中国三农发布

2025-05-16 13:19 语音播报

时事

冒充农技专家传播一些不靠谱的农业知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卖产品。你卖点儿真东西也行,我们也忍了,关键还卖一些货不对板、假冒伪劣的东西,坑农害农。对这样的“伪专家”,必须严厉打击。

央广网5月14日消息,在河南,今年入春后田里发生了蜗牛虫害,一菜农在一平台直播中刷到了自称是“农技专家”的主播,极力推销一款防虫颗粒。菜农买来一看,产品的包装袋正面虽然印有“防虫颗粒”的字样,但背面标注的通用名称却是“水溶肥”,标明的主要作用是补充植物营养,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根本没有防虫治虫的功效。他找商家,也没人理。

货不对板就够气人的了,没想到还有更恶劣的。记者接着调查发现,这款所谓的“水溶肥”,产品包装袋上标明的产品备案号竟然是盗用其他肥料企业的。按《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未经登记的肥料产品不得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也就是说,这款号称防虫颗粒、实际上是水溶肥的产品,根本就不能销售。而有数据显示,这款假冒产品至少有77位自称“农大博士”“田间老手”的博主曾在视频中挂链接推广,已经销售超18万件。这背后得有多少农民上当受骗!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今年2月底媒体就曾报道过,江苏泗洪的几位农民因为轻信网络上所谓“农技专家”的“只要旱不死,就往死里旱”说法,耽误了小麦浇水。

网上这些所谓的“农技专家”,有多少是真的?到底哪儿来的?记者调查发现,有公司批量“生产”。其中一家公司就说了,如果想从事农资自媒体,他们可以帮助起号、代发视频,可以根据博主年龄大小,把素人打造成拥有多年经验的“高产能手”或者“博士研究员”。对于所发视频内容,他们表示用人工智能生成,一年可发12000条,“量大管饱”。

当然,这不是说网上所有的农技专家都是假的,但是假的非常多。这些“伪专家”的存在,一方面有可能传播错误的农业技术,误导农民;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挣钱,往往会推荐一些利润较高的产品,至于产品质量,往往不在他们优先考虑的范围之内。对于这些产品,农民购买使用以后,不仅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危害。这事小了说是坑农害农,大了说就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从哪方面说都得制止。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再提平台的责任。河南的这起事件中,产品标注的公司名称和产品备案号不一致,查验没有那么难,平台怎么就放过了呢?是根本没查还是视而不见?再就是通过这些事情,也可以看出农民对农技知识的渴求,咱正经八百的农技单位,如各地的农技中心、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妨主动触网,把正确的知识传递给农民。还有咱农民自己,在网上刷到自称的“农技专家”,先打个问号,然后在网上或者其他渠道多查查、多问问,实在不行,咱就稍费点劲,咨询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农技推广人员,他们有义务为咱农民服务,这是他们的工作。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